1 / 4
文档名称:

民法-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法-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Gebu 2021/12/30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法-名词解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法是调整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近代民法:19-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民法。这一阶段的民法表现为高度体系化,出现了总则、债法、物权法的分类,并形成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现代民法: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民法。这一阶段的民法对近代民法的各项原则均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判例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了补充。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民法的立法、司法、守法的根本思想,是贯穿民法各个部门和制度的总的指导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自愿地进行各种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合同自由原则,是指参与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决定缔结合同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一致强加给对方。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根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有当事人一方或第三方确定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只有在符合公平原则时,才能对他方当事人发生效力。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本着诚实和善意进行,在形式权利是不侵害他人利益与社会公益,履行义务时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是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不得超过其正当界限,行使权利超过正当界限,造成他人和社会利益损失的,则构成权利滥用,应承担侵权责任。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和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担的民事义务。(权利、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相对于民事主体而言的,指的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特定人格利益与身份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指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取得、变更和消灭。
民事权利的取得,是指某项权利归属于某主体。(原始取得,继受取得)
民事权利的变更,是指民事权利在其存续中的状态发生变化,包括主体变更、内容变更和效力变更。(主体,内容,效力)
民事权利的消灭,是指民事权利与主体相分离。(绝对、相对)
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事实、行为)
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行为,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民事能力,是指作为法律主体进行活动所应具备的地位或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