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邵公谏弭谤文言文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邵公谏弭谤文言文赏析.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邵公谏弭谤文言文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邵公谏弭谤文言文赏析这篇《召公谏弭谤》系从《国语》选出, 足以说明其文章平正朴实的特点,以见出它与《左传》异趣之处。这篇文章的确写得简洁朴实。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 并不像《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或《战国策》中的游说之词那样变化驰骋, 纵横捭阖。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 这同样也起到应有的感人作用。周厉王暴虐无道, 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所以遭到可耻的下场; 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 特别是最高统治者), 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 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 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本文选自《国语· 周语上》,是《国语》中的名篇之一,体现了《国语》记言重于记事的艺术特色。文章以明快而简洁的笔调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则历史事件: 周厉王施行暴政, 激起国人的不满和指责。召穆公劝谏周厉王不能壅民之口, 要“宣之使言”,而周厉王“弗听”,继续用高压政策强禁舆论,结果国人奋起反抗, 把周厉王流放到彘地。这一历史事件, 文章叙述完整, 不仅有事件发生的前因, 而且有发展和结果。但是作者并不满足于叙述, 而是立足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 表达了“民言不壅”, 必须“宣之使言”的真理。基于这样的立意, 文章把立意放在召公的谏词上, 充分发挥了对话与记言的艺术功力。全文共 260 多字, 用于对话和记言的多达 200 来字, 而召公的谏词又是泼墨的重点所在, 是全文的精华之笔,体现了《国语》用记言来评述人物与事件的特色。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 ”“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 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 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 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作喻, 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民比作水, 自然贴切, 将洪水决堤泛滥的一般规律作喻, 浅显易懂。显然, 召公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来的大水, 任何东西无法阻挡它, 任何堵的办法, 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所以聪明的治水者“决之使导”, 采用放的办法, 疏通河道, 使水流得欢畅, 水自然地滋润了两岸的土地, 养育了百姓, 国富民泰, 化水害为水利。故“决之使导”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上策, 由此过渡到“为民者宣之使言”, 合乎逻辑, 既自然, 又中肯, 言简意赅, 说清了道理。光有道理是不够的,还需有“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这措施是广开言路, 让各种人献言议政。召公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各种人的进言职责和方式, “王以此斟酌”,才能“事行而不悖”,大治天下。“宣之使言”到底有多大好处?召公觉得还需推进一层,于是他用土设喻来说明民言之重要。他说:“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以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民之有“口”,“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 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 推行人民认为好的, 防范人民认为坏的, 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 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