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且读且思且表达.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且读且思且表达.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6/8/7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且读且思且表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且读且思且表达注重读写结合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论题,尽管这个话题确实很老,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将其落实得很好。我以为“读写结合”的老调实在有重弹的必要, 必需将写作教学深深扎根于阅读教学的沃土之中, 以读教写, 以读促写,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 扎扎实实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中指导写作的技法写作,是有技法可寻的。王鼎钧在《作文七巧》中说:“年轻朋友不怕有技术而无性情, 就怕有性情而无技术。有志写作的人实在应及早注意技术训练,早日为性情准备‘容器’。”这个“容器”,无疑指的就是写作技法。那么, 写作技法何处寻, 如何教呢?其实它就藏身于我们日常所读的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之中。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时下流行的观点则是“用课文来教”。用课文来教什么?教的不就是写作的技法, 不就是学生用书面语言来表达的技能吗?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 大部分老师都会注目于作者对百草园的描写, 分析写作的顺序, 动静的结合, 明丽的色彩以及各种手法的变化交替、灵动童真的语言表述并进而体会作者生活其间的快乐情感。在完成这一步之后,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 引导学生总结, 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繁多的景物组织起来的?又是如何通过景物的叙写就能感受他内心快乐的?让学生明确作者所用的表达技巧: a. 写景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在这里,作者先按从低到高的顺序, 然后又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总括园内景物。继而拉出一个特写镜头, 详细描画泥墙根一带。 b. 写景时动静结合,富有情趣。作者先由静入动,然后又由动入静。 c. 色彩明丽、鲜艳。碧绿、紫红、黄色都是很明亮的颜色。这种方位上的高低交替, 音响上的动静错杂, 色彩上的亮丽清新让人感觉园内生活的丰富多彩,快乐有趣。 d.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杂以童年趣事的描写,让人感觉亲切而富有童真。当学生对方法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认识以后,老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 按照刚才所学的方法, 为我们介绍一个你小时候常玩的地方, 要求在不用喜欢、难忘之类词语的情况下让读者读出你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写好之后,再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加以衡量,点评。这样,学生就在读、写、评的活动过程中, 充分掌握了相关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 文章的布局谋篇, 章法结构亦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习得。还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这两个作者儿时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两个地方?这样进行比较之后, 学生自然便会明确: 把百草园写得如此快乐既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一个温馨回忆, 同时也反衬了三味书屋的无趣。再让学生模仿这种谋篇布局的方法, 选取自己熟悉的两个地方, 写一篇文章。要求主旨明确。通过这样反复训练, 学生自会注意谋篇布局。二、在阅读中提高思维的能力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我们教给了学生这些技能,让他们自己来写作的时候, 他们仍然感觉无话可说。这就涉及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现在的孩子, 他们从小到大就一直生活在狭小的生活环境中, 学到的都是书本知识, 与生活、自然接触得太少。因此, 写作教学如果只有技法训练, 那是绝对不够的。我们还得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毕竟, 没有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 孩子也就丧失了表达的欲望, 更别说表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