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七律 长征.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律 长征.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8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律 长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七律长征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掌握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4、了解有关长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如何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诗句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构想: 1、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法,与学生一道体会革命领袖的豪情。 2、以鉴赏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伟壮阔。而这首诗歌是根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二、学生朗读,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圈画,给下列生字注音: 逶迤 wēiyí磅礴 pá ng bó泥丸 wán 岷 mín山乌蒙 mé ng云崖 yá 整体感知: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 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三、释题师:小学时我们背诵过很多诗歌,肯定也接触过律诗, 能说说什么是“七律”吗?它有哪些要求?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 两句一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朗读 1、理读,整理式读。通过理读,明了全诗的主旨句(首联),头脑中再现全诗描绘的画面,从而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理解诗歌的形象性。⒉品读,品味式读。通过品读,要品出诗中生动、精练、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感悟全诗的艺术美,体会动词的准确、形象。颈联体现出的艺术之美: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暗线相结合,明线是山,暗线是红军; 动静结合。 3、分析鉴赏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首联的意思。)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概括。"不怕" 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 强化、重申了" 不怕";" 远征难" 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 "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 "不怕" "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请同学用一句话或一个字概括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写“山”、写“水”,照应了上文的哪个词? ——“万水千山”颔联、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