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概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 3 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三国演义》成书及作者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后称《三国演义》。罗贯中: 名本,号湖海散人,字贯中,山西太原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1) 、人物形象深入人心(2) 、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3) 、战争描写各尽其妙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激烈而不凄惨,昂扬而从容,动中有静,有张有弛三、《三国人物》分析: 曹操: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他只因误听了杀猪的“杀”字,便在疑忌恐惧中杀了好心相救的吕伯奢一家;他患“脑风”,华陀要为他开颅取风,他疑心谋害,便斩了一代名医……如此等等,使一个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刘备: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无限忠于汉室。他听说黄巾造反,危及汉朝天下,就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聚集乡勇,积极镇压;当董卓擅权乱国时,他不顾兵微将寡, 积极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刘备从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爱民如子, 心系天下,关怀百姓,具有一片仁爱之心;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为刘备终生信守大义奠定了基础;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孔明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情为其开释; 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不顾劝阻为其雪恨,以致兵败彝陵;他把赵云救护的阿斗掷之于地,因为这险些使他丧失一员爱将; 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 。小说赋于刘备如此之多的美德,一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二是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盼望出现圣君的幻想。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智慧的化身。他隐居茅庐,已预见天下可以三分;隆中对策,他提出联孙抗曹、进取益州的战略决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赤壁之战前,他舌战群儒,结成孙刘联盟;继之智激周喻、草船借箭,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又随之以三气周喻,牢固地占有荆州;这一系列的策略制定来源于他对客观形势的调查了解、分析和把握。在西城他敢于运用弄险的疑兵之计,是由于他深深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他的众多的“神机妙算”都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高超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他还从正统观念出发,择主而事, 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忠忱为其效力,辅佐后主忠心不二,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一切生动的描写,不仅使孔明成为封建社会忠臣、贤相的典型,也是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关羽:骁勇善战,神武过人,为蜀汉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温酒斩华雄,写出他超群绝伦的武艺;单刀赴会,写出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疗毒,写出他惊人的自制力。正当关羽兵围樊城, 曹仁苦苦支撑,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吴将吕蒙乘虚而人,白衣渡江,于是形势遂急转直下。吕蒙的军队袭荆州,下南郡,蜀将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上庸的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孟达后来还投降了曹魏。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身死人手。不仅如此,荆州一失,蜀汉从此被封锁在三峡以内。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发起伐吴之役。虢亭一战,火烧连营,蜀军溃不成军,刘备仅以身免。由此看来,关羽之死,荆州之失,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不难看出,蜀汉事业的衰落,关羽要负相当的责任。关羽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好听奉承。终于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三国演义》类次问题: 1 、简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答: “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 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2、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精彩的用计。答: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