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形容登高望远的诗句]登高望远的诗句
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一:王安石的哲理诗句
或许一提到王安石,大家都会想到王安石变法吧。但是王安石还是一个宏大的诗人,下面请看我带来的王安石的哲理诗句!
王安石的哲理诗句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文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观察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人生哲理: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像。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果,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像,王诗就确定方面而言,比方“把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熟悉达到了肯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方“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看事物,熟悉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
【王安石简介】
朝代:宋代
诞生地:今江西临川
生卒年:1021—1086
身份: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苏轼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公元1021年,王安石诞生在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的一个小官吏家庭里。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谈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头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主抓“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乐观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