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小学科学课课堂常规
科学学习,很重要;实验过程,第一要!
小组成员,分配巧;各个环节,配合好!
你动手来,我动脑;你记录来,我思考!
认真实验,不能吵;影响别人,可不好!
小组合作,不能少;多少资料,齐心找!
小组合作,少不了;多少问题,齐心讨!
小组合作,固重要;全班智慧,更可靠!
注意倾听,又一要;他人经验,很需要!
重要数据,认真找;分析数据,找奥妙!
小小数据,看似小;汇集起来,不得了!
大小问题,都能找;所有答案,都明了!
科学实验,真奇妙;长了知识,心灵巧!
科学知识,装满脑;走到哪里,都骄傲!
科学探究六要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或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
交流与合作
科学观察的方法与原则
方法: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想象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象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3 页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