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孟子一、孟子的生命情调孟子(公元前 372 ? -前 289 ?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伟大的儒家。他是战国时代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他并未受业于子思, 而是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开账授徒。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已崩而未溃,各国战争频仍以争夺中国的主导权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03- 前 222 年),他奔走各国,游说诸侯, 批杨墨, 驳农家, 斥告子, 在乱世中展现他特殊的风格与人格。(一)孟子的人格特质: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强韧的生命力。在那段迅雷风烈的的战国乱世中, 孟子不随俗俯仰,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以雄浑有力的方式批判时代的堕落,与功利主义作斗争。 2 、强烈的使命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公孙丑下》刚直的气概。他斥责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所畏也。”《孟子· 梁惠王上》他批判杨朱与墨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 是禽兽也。”《孟子· 滕文公下》 3、孟子对他的时代的认知: 急功近利风气的弥漫。政治的黑暗与堕落。攻伐征战的频繁。这样的时代让他“不得已”批判,并在激烈的批判中导引时代走向他理想中的正途。(二)、. 页脚. 孟子眼中有四种圣人: 以伯夷为代表、以清高自我期许、高亢其志,不同流合污的“圣之清者”;以伊尹为代表、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之任者”; 以柳下惠为代表虽洁身自好, 但待人敦厚宽和的“圣之知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行止进退完全听从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之时者”。他以孔子为典范,对他瞻仰景从。孟子学习孔子毕生为人处世那种建构在深刻的时间意识之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三)理想的追寻: ?孟子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以具体的行动实践“仁义”这种价值规范, 他认为士就应该“尚志”《孟子· 尽心上》孟子大概在齐威王( 在位于公元前 357- 前 320 年) 的时候曾游于齐, 后来遍历宋、滕、薛诸国, 回到邹国, 再游梁国, 最后在齐宣王( 在位于公元前 319- 前 301 年)的时候再度来齐国,最后在公元前 312 年离开齐国,结束周游各国的生活,这是一段理想追寻的历程。二、《孟子》的介绍 1. 《孟子》内书有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近 万字,外书四篇, 《性善变》《文说》《孝经》《为政》。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三、孟子的主要思想(一). 页脚. 1、义利观: 利是有条件的, 物质利益必须服从新兴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 求利不能超越道德规范。“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2 、恒产理论: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也。”《滕文公上》就是说人民要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的占有的财产,这是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的必要条件。 3、分工和劳动理论: 劳力和劳心之分, 这是为统治阶级的剥削辩护, 孟子属于劳心的统治阶级, 他站在贵族的立场, 强调阶级区别,“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4、财政赋税理论: 第一, 收取赋税时实行仁政, 以减轻地主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