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太平镇新农村建设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4,79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太平镇新农村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艾米 2022/1/8 文件大小:4.6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太平镇新农村建设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太平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和库区防护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夯实,在全镇建立并推行村民事务代(带)办制、机关党员“底线跟踪”管理,并在全区得以推广,村帐托管、山场招投标纳入规范化管理;中小学“双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验收;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工作都取得较好成绩。
二、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三年来,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全镇经济总量不够高,镇村财力比较薄弱;二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够多,增收缓慢;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

三、“十一五”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我镇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主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总体目标:到2010年,,,年均增长15%,,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达到1077万元,年均增长11%,其中地方级收入达400万元,的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660万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4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43元,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十一五”新农村规划建设项目共62项,计划总投资20130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乡风文明和谐,农民安居乐业。
围绕上述目标,我镇继续按照“立足库区,促进增收;依托资源,发展特色;培植骨干,推动工业”的工作思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低调务实,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后五年我镇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产业经济
1、突出工业强势发展。一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对我镇的一批龙头企业如三山钢铁厂、长国石材、德馨工艺厂、南林木业公司、太峰铁矿、爱森宝等,按照引导好、扶持好、发展好的原则,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到2010年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家。二是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壮大工业园区规模。以南溪工业园区为抓手,创办刘家工业园区,通过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快村自建工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吸引本地及外地企业入园区发展,全力做大全镇工业平台的整体规模。三是抓好企业载体招商,加快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强化服务措施,重点抓好杉湖岛的扩产项目、三山钢厂准高线技改项目、大峰山森林公园及奥卡尼克的增资扩产,有效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及时投产生效。继续通过“以商招商、以商荐商”方式,扩大与外商,特别是台商的交流和联动,争取一批新项目的落地。
2、抓好特色全面发展。以优势的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全面壮大无公害果业基地、猪业基地、竹木加工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等四大农业产业化基地。一是种植业以南溪五风山无公害名优果业基地为主,加快无公害果业基地种植面积,使之上规模、增效益。果树面积每年新增1000亩,优果率达90%以上。二是养殖业在促进生猪等畜禽养殖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选准适合千家万户发展的项目,积极培育并推进养鹅产业的发展。每年扶持培育2-3个养殖专业村和10个养殖专业户,生猪存栏达6万头,养鹅存栏5万只;三是水产业要充分挖掘库湾水面资源,扩大库湾网箱拦(坝)网养殖面积,并力争在养殖品种及效益方面有新突破。每年新增3000个网箱养殖,创办太平绿色渔文化节,打造品牌,形成渔文化产业链。四是竹木业以南溪工业园区为依托,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3、拓宽渠道促进增收。抓好一批能扩大就业面的项目落地。针对库区人多地少、就业门路窄等特点,积极引进一批能吸纳劳力的项目落地,重点发展制衣厂、养鹅加工、石材加工等项目。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民
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实现80%以上的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达到65%。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