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端正对待不同意见( 我在这里指的只是学术上不同的意见) 的态度, 是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一件事。中国古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此事自古已然。我对于学术上不同的观点. 最初也不够冷静。仔细检查自己内心的活动. 不冷静的原因绝不是什么面子问题, 而是觉得别人的思想方法有问题, 或者认为别人并不真正全面地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的观点. 自己心里十分别扭. 简直是堵得难受,所以才不能冷静。最近若干年来, 自己在这方面有了进步。首先, 我认为, 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 思想方法就是不一样, 五花八门, 无奇不有, 这是正常的现象, 正如人与人的面孔也不能完完全全一模一样。要求别人的思想方法同自己一样, 是一厢情愿、完全不可能的, 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其次, 不管多么离奇的想法. 其中也可能有合理之处的。采取其合理之处,扬弃其不合理之处,是唯一正确的办法。至于有人无理攻击,也用不着真正地生气。我有一个怪论: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没有朋友, 也不可能没有非朋友。我在这里不用“敌人”这个词, 而用“非朋友”. 是因为非朋友不一定就是敌人。最后, 我还认为, 个人的意见不管一时觉得多么正确, 其实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时过境迁,也许会发现它并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到了此时, 必须有勇气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意见。粱任公说:“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这是光明磊落的真正学者的态度。最近我编《东西文化议论集》时, 首先自己亮相, 把我对“天人台一”思想的“新解”( 请注意“新解”中的“新”字) 和盘托出, 然后再把反对我的意见的文章, 只要能搜集到的, 都编入书中, 让读者自己去鉴别分析。我对广大的读者是充分相信的,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如果我采用与此相反的方式:打笔墨官司,则对方也必起而应战。最初, 双方或者还能克制自己, 说话讲礼貌, 有分寸。但是笔战越久, 理性越少, 最后甚至互相谩骂, 人身攻击。到了这个地步, 谁还能不强词夺理, 歪曲事实呢?这样就离真理越来越远了。中国学术史上这样的例子颇为不少。我前些时候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写过一篇短文:《真理愈辩愈明吗? 》。我的结论是: 在有些时候, 真理愈辨(辩) 愈糊涂。是否真理, 要靠实践, 兼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可能有人认为我是在发怪论,我其实是有感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