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渗透探析.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渗透探析.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6/8/9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渗透探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德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渗透探析摘要: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样重要。要学好一门外语, 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从文化因素与德语教学的关系入手, 说明在德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指出引入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方法。关键词: 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的前提是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 才能真正提高语言素质。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语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外, 还要向学生讲授德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 接触和了解德语国家文化, 有利于对德语的理解和使用。除此之外, 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母语文化, 以及怎样用德语恰当地表达母语文化, 从而提高所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促进文化交流。本文将从文化因素与德语教学的关系入手, 针对中国学生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讨论在德语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及怎样引入文化因素。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一门外语, 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互相尊重, 寻求合作与发展, 并通过外语对外传播母语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用语言记录和评价客观事物, 语言的应用无不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要掌握一门语言, 必须掌握它的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障碍, 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反之, 学生会因语义、语用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在交际中出现失误与不得体。有些学者主张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类。所谓知识文化, 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 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所谓交际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某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运用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 乃至造成交际失误。这种文化知识多属于人类文化学中的“普通文化”。如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 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等语言习惯和对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特别明显,在德语教学中要予以重视。二、中德文化差异的表现虽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在实际的文化交际语境中, 中国学生仍然会不自觉地遵循汉语的说话方式及思维习惯理解德语交际对象的话语、行为并做出反应, 因而往往出现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完成。在此试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称谓在我国, 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表示尊敬, 熟人间称“老张”、“老李”显得亲切自然, 而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则被称为“张老”、“李老”。德国人在称呼中忌讳用“老”字,而是在姓前加上“ Herr ”(先生) 或“ Frau ”( 女士) 来称呼某人, 还可以在后面加上一些头衔如 Professor (教授), Doktor ( 博士), Direktor ( 校长)等。再如“老师”这个称呼, 中文里用得很广泛, 而德语里就没有“ Lehre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