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源山拜谒弘一大师墓塔此次返乡, 行程紧迫。要办的事多, 要拜访的亲友也多。几经筹划, 才挤出这多半天,到清源山拜谒弘一大师墓塔。我们一行三人, 从靠近停车场的一处景区门进山, 循登山道, 按路牌指引前往弘一大师墓塔。走着,走着,看到两旁出现了一丛丛的罗汉竹, 感觉离目的地似乎不会太远了。那夹道的罗汉竹在清风中摇曳, 就像列队欢迎前来拜谒弘一大师墓塔的各地民众似的。果然再往前走五十多米,一座白色花岗岩砌筑的墓塔就映入眼帘。弘一大师墓塔,由单间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均用白色花岗岩砌筑。仿木斗拱结构,方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内有 16 套斗拱干砌成的藻井, 错落有致, 繁复奇巧, 层层叠起, 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石室外部上方置葫芦塔刹。那花岗岩洁白而坚硬, 岂不象征着弘一大师光风霁月的崇高品格、以死殉教的铮铮铁骨?那郁郁葱葱、重重叠叠、漫山的绿荫岂不象征着弘一大师在闽南弘法的硕果累累? 墓塔的前面是一土埕, 两侧磐石耸立, 左侧一块上刻弘一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四字偈语,旁有叶恭绰题字“弘一法师最后遗墨”。这是大师 1942 年 10月 10 日下午写的,后放大了镌刻于此。这四个字体现了大师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蕴含着深刻的佛家哲学思想。旁边刻着厦门大学虞愚先生 1984 年秋题诗:“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馀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对面磐石上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于 1982 年拜谒墓塔时题写的对联:“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虞愚先生和赵朴老对弘一大师的敬仰之情尽溢于摩崖石上。墓塔前的西侧, 立有一通“弘一大师略传”碑, 雪峰居士林子青 199 2 年撰文,泉州名士王爱琛书,碑文从略。侧旁石壁上刻有大师自撰对联: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墓塔入口处的上方,悬挂着石匾,上刻“弘一大师之塔”。墓亭正中央的浮雕莲花石墩内,供奉着大师的部分灵骨,共计 44 颗舍利。舍利塔安放于石室正中央, 由六角形平式的底座、六角形须弥座式的塔体和覆钵式的塔顶组合而成, 通高 米, 塔体上端还饰以象征佛教的莲瓣纹浮雕, 显得高雅圣洁。进入墓塔拜谒, 内墙正中的一块辉绿岩上, 刻着大师手持念珠的遗像, 这幅画像出自弘一法师的高足丰子恺手笔。传说当年丰子恺惊闻大师遽归道山, 就着泪水研墨,用 108 画画成的。古拙而传神, 勾勒出他敬爱老师的神采和风骨。虽面容清癯, 目光却无比坚毅。“ 108 ”这个数传说代表“吉祥”“极高”“驱除人生一切烦恼”。 108 画,每一画都闪烁着神秘的色彩、情感之光! 不管你伫立在什么位置, 画像里大师的眼睛总是神采奕奕地望着你。他身穿袈裟,合掌于胸,像是近在你眼前,又像是离你很远。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大师的遗像,时光如倒流到一九三七年, 我们将亲炙大师谆谆的教诲“: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当时日本侵华的气焰嚣张,大师居厦门万石岩,自题居室为“殉教”室。并说: “为护法故, 不怕炮弹。”大师以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 所饮是温陵(泉州的古称) 之水。身为佛子, 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 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后厦门遭日机轰炸,弹片入室,大师泰然无惧,诚如他的一首诗云:“亭亭一枝菊,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