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从银行风险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从银行风险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9/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从银行风险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从银行风险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从银行风险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摘要】商业银行监管的复杂性源于银行风险的特殊性,国外的监管趋势和巴塞尔体系都指出了信息披露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必要性。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单一,其中信息披露制度尤为不足,需要在立法上加以完善。
【关键词】银行风险;巴塞尔体系;信息披露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特殊性商业银行风险的特殊性源于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
13>.银行风险的集中性首先,商业银行的业务直接面对各种经济主体,银行经营的好坏与各个主体的经营状况紧密相连,不但要承担其他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经济义务,还要承担各种政府决策偏差的后果。再者,银行经营的商品是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连接着各个经济主体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的变化都会引起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从而影响银行的资产价值。可见,银行风险来源于社会各个角落,个别经济主体的风险集中在银行。如果市场风险增大,银行风险就会跟着成倍地增大,从这方面看银行体系是相当脆弱的。
,使本来已经脆弱的金融体系崩溃更快。首先是银行与企业,也包括银行与银行之间。企业过度负债的经济状态下,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会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可能遭受损失,所以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可能会提高利率减少贷款。银行的这种行为会使企业投资减少,或引起企业破产,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然后是银行与存款者,银行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存款者对银行业的信心。戴尔蒙德和荻伯威格在1983年提出了银行挤兑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银行的重要功能是将存款人的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大数定理,所有存款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但当经济中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就会发生银行挤兑。”
、产出两端面临的不确定性都不断增大,一个简单的概率定理是:整条线路畅通的概率等于所有环节不出故障的概率相乘。同时,社会分工程度越深,各个主体所能获取的信息越少,盲目性也就增大。1970年,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买卖主体不可能完全占有对方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若非对称性发生在签约前,称为逆向选择;若签约后发生了非对称性,则属于道德风险。银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存在于银行与借款人、存款人之间。首先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银行只是资金的提供者,并不直接运用资金,对于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只能通过借款人或其它渠道间接地了解,这个过程有很多的障碍和成本的,银行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是在借款人提出要借款投资时,才开始搜集信息。其次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款人要在众多银行中选择自己信赖的银行。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内控制度并不健全,银行通过粉饰报表使很多已坏死的贷款难以在账面上得到反映,存款人无法完全知道银行的信用状况,并且获取信息的成本非常高。
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与信息披露制度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思想演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