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终要停战的肯定是美国人。
不难看出,斯大林的考虑,还是出于苏联的战略利益。因为在朝鲜半岛持续进行的斗争,可以把美国的留意力拖在远东,这对以欧洲为重点的苏联自然有利。
然而,由于中朝双方通过对表,已经有了共识,寻求停战和以谈判解决问题的理由也很充分,斯大林很难强求中朝去变更业已做出的确定。在此状况下,斯大林做出了让步,表示假如你们肯定要停战也可以,那就试一试吧。
随后,斯大林先后致电毛泽东,不仅表示赞成停战,而且强调说:是您,毛泽东同志应当指挥谈判,我们最多可以对某些问题提出建议。我们也不能和金日成保持干脆的联系,您应当同他联系。斯大林的这一看法,等于是把朝鲜战场战与和问题的确定权,完全交给了毛泽东。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抗美援朝斗争的重大关头和重要时刻,朝鲜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与中国对表,都体现出中国所发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而朝鲜也尽可能与中国相协调。由此在朝鲜战场上也形成了中朝双方并肩作战,同时在政治外交斗争中步调一样、统一行动的局面,这也就是后来被人们形容为血盟的关系。
中朝关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这是因为中朝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并且政治上相互敬重,尤其是中国对朝鲜不搞老子党和大国沙文主义那一套,促成了中朝关系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在朝鲜战场担负着主要作战任务,对朝鲜战局发展以及其后的谈判起着主导作用,因而朝鲜与中国对表也是必定的事情。
抗美援朝斗争结束后,朝鲜半岛迎来停战与相对和平局面,中朝关系虽然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密切状态,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改变。朝鲜在和平建设时期,更多的依靠苏联,并且加入了经互会,因而相对重视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关系,与中国对表的状况慢慢少了,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朝鲜的看法也较为暧昧。
中朝关系的这种改变,并非是朝鲜的忘恩负义,从肯定程度上看,中国的对朝政策影响到朝鲜的选择。作为一个小国,且依旧面临严峻的外部威逼,朝鲜不能不另找依靠,另有所图。
其一,中国在朝鲜半岛实现停战后,没有像美国那样,仍旧在韩国长期驻军,形成坚毅的美韩同盟,并且对韩安爱护。相比之下,中国则在1958年实现从朝鲜全部撤军,中朝之间虽然仍有互助友好条约,但这样的同盟关系难免显得松散。
其二,中国也没有像苏联那样,通过华约把东欧国家搞成自己的卫星国,甚至不惜出兵波兰和匈牙利,整理那些所谓不听话的伙伴。中国始终敬重朝鲜的主权和尊严,也力所能及的向朝鲜供应各种救济,但中国对朝鲜并不具有约束力,朝鲜为了自身利益,也宁肯更多的靠拢苏联。
其三,中国在拥有核武器后,不仅公开承诺不首先运用核武器,同时也并未表明向朝鲜供应核爱护。相反,美国却宣称向韩国供应核爱护伞,并且一度在韩国部署大量战术核武器,这就使得朝鲜不仅面临强大的常规武力威逼,而且也面临现实核威逼,这也是促使朝鲜寻求苏联的核爱护并日后自主发展核力气的重要缘由。
中国在对朝政策上实行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中国的立场和道理。中国逐步淡出中苏同盟,也不在中朝(包括中越)之间搞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反映了中国既不想被别人限制,也不愿限制别人的原则立场,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国也反对任何外国在别国驻军,中国从朝鲜撤军也是贯彻这个原则,
在所谓核爱护伞问题上,中国对此更是反感。中国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打破西方大安。中国既不想让别人供应这样的爱护伞,也不会给别人打这样的爱护伞,所以中国不行能向朝鲜供应核爱护,对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这里顺便提及一件事情。基辛格是毛泽东的常客,他每次来中国几乎都要会见毛泽东,但有一次却遭到毛泽东的拒绝。基辛格对此感到很纳闷,后来才知道,他在此前与中方的会谈中,曾经提到过美国情愿向中国供应核爱护伞,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因而拒绝了基辛格的会见要求。
中国对朝鲜的上述做法,原委对还是不对,或许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中国的做法没有错。拿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相比,虽然同属于大国,但彼此的历史传统、战略理念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立场,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没有可比性。中外交政策,不会因为某个国家(包括朝鲜)而变更,也不会因为外部形势改变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
尽管如此,朝鲜虽然与中国对表的时候少了,但中朝关系大局却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事情的逆转主要发生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此时,俄罗斯已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