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技巧略谈.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技巧略谈.doc

上传人:lxydx 2016/8/11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技巧略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技巧略谈一般来说,解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大致如下:就一道具体的应用题而言, 是属于常见的简单题, 还是常见的较难题, 或不常见的题,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一道应用题来说, 到底是直接式, 还是先画示意图、列表格、再列式, 或要联想实际模型再列式,要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除了在广度上适当增加一些题目的类型,在深度上适当增加一些题目的难度外,更重要的是: (1 )仔细读题,抓关键词句; (2 )抽象审视,不同问题类型化; (3 )逆向思维,执果索因; (4 )数形结合、语言互译,辩明数学关系。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 可以沟通数学应用与实际模型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从本质上去认识数学应用题, 把应用题的教学,从“知识型”、“问题型”的层面上升到“能力型”的层面。一、仔细读题,抓关键词数学应用题不象一般的纯数学意义的****题那样简短, 而需要较多的文字表述,那么,审题时,就要“去粗取精”,把具有代表一定意义或数学关系的词句挑选出来,这是审题的第一步,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例1把 100 元按照 1 年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 元,那么这种储蓄的年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 题中的关键词及数据: (1 )作为条件: 100 元(本金),1 年定期,到期本息 元; (2 )作为所求:实际上是利率。题中的关键句: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 元。为什么说这一句是关键句?这是因为这句包含的关系多, 把它搞清楚了,这个题目也就易于解决。二、抽象审视,不同问题类型化实际问题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因此,数学应用问题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但只要认真审视, 从数学的意义上进行概括、抽象, 那么, 应用问题就将分门别类, 以有限的数学形式或数学模型表现出来。比如, 形成问题、利率问题、工作效率问题、生产率问题, 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均自成体系, 但其数学模型都是数学中的“三量公式” AB=C 。要善于用数学抽象的眼光审视,这样才能拨去问题的“外衣”,透过表层看问题的本质,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也就不难了。例2 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 400 米。甲练****骑自行车, 平均每分骑 490 米; 乙练****跑步, 平均每分跑 250 米。两人从同一处同时出发, 经过多少时间首次相遇?(初中《代数》第一册(上) ) 这题的环形(跑道)“割开”拉直,就变成下面的“同类”题。例3A、B 两地相距 400 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分别由 A、B 两地出发。甲骑车, 平均每分 490 米; 乙跑步, 平均每分 250 米, 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三、逆向思维,执果索因“走过”迷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往往正行容易碰壁, 反行倒觉得较为顺畅, 再做标志, 正达到目标。解题也一样, 对一些正面难以入手的问题, 不妨由结论向条件方向探索分析, 打同各种关碍, 最后由条件出发, 写出解题过程。如例 3 ,如果两人所用的时间知道,设为 X 分,那么,因为两人的速度已知, 就可以知道两人各自的行程, 分别为 490X 、 250X 。两人的行程之差实际上就是 A、B 两地的距离 400 米。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