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舜志古今》观后感 趣画舜志说古今
《舜志古今》观后感:趣画舜志说古今
——《舜志古今》观后感
童一飞(湖南宁远)
鸡年伊始,云南润视荣光影视公司与宁远合作的大型音乐电影《舜志古今》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各大媒体隆重首映,引起非同凡响,其网络流传版本点击率更是在短短几天内突破十余万众。影片以四千年前舜帝南巡苍梧、斩龙受创而崩葬九嶷为线索,集宁远历史、文化、风光民俗及旅游推介于一身,较立体全面地展现了九嶷山的历史人文风貌。作为舜德传人的九疑儿女纷纷为此兴奋、赞叹之余,殊不知其先辈们早在 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书写”《舜志古今》剧本,至今仍留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底片”。 她,就是——古今祠(殿)堂与民居壁画。 百闻不如一见,看图还需说真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壁画版的《舜志古今》,看一看舜德文化在九嶷山传承延续的前世今生……
相传四千一百年前,舜帝百岁禅位,南巡三苗,劝稼农桑。当来到苍梧九嶷时,得知湘水源头有孽龙作怪,这里民众苦不堪言,便决定亲自去为民除害。舜帝只身潜入龙潭,几番苦战,终于斩杀孽龙,剪除了祸害;但他自己也因此伤重身亡。舜帝一生心系黎民百姓,至死不忘为民除害的壮举,受到九疑百姓传颂,中华万世景仰。因而被后人画于宗祠的左侧额眉,供千秋万代铭记膜拜。此画从侧面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的史实,并说明九疑先民对“舜葬九疑”古来即有共识;用故事壁画来表现,是先辈们为让后人加深这一史实记忆的手段,亦是舜文化一直扎根九嶷山热土而从未消逝的有力证据。
(一)开篇:二妃哭竹——凄美隽永、思舜咏舜的千古绝唱
自从舜帝南巡苍梧之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一直在家等候夫君归来。不想等到的却是丈夫崩于九嶷的死讯。她们悲哀万分,便一起离开帝都向南寻找。当二人来到九嶷山时,已找不到舜帝的尸骨和葬所,二 妃悲伤地哭了九天九夜,泪水落在了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 雪白的,还有血红的,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斑竹”。人们为了纪念二妃,把斑竹叫做“湘妃竹”。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故事被世人喻为“中华爱情的千古绝唱”;九嶷山也因此被许多诗词歌曲咏唱为“见证爱情 的地方”。
(二)升华:孔子圣迹图——尊舜崇舜、圣集大成的儒学滥殇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在历经夏商周三朝更迭与春秋“礼崩乐坏”的苍桑之变后, 中华大地舜德文明的鸿儒圣贤横空出世,他就是儒学鼻祖—孔子。孔子不折不扣地传播尧舜之道;他崇仁重教,修诗定礼,讲信修睦,“言必称尧舜”。他42岁时,鲁昭公去世,鲁定公立。这时大夫季孙氏凌驾于国君之上,而定公的家臣又实际掌握了鲁国的命运。孔子不满于国家现状,不愿出仕为官,便禀承君子“达那么兼济天下,隐那么修身齐家”的舜德精神,潜心修订《诗》、 《书》、《礼》、《乐》,教授弟子,宏扬儒道。他直到年老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反复研读《易经》,以至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好几次。孔子一生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等。宁远文庙里的《圣迹图》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祖述尧舜,传播舜德文化的连环故事画集。其中,《修诗定礼》、《韦编三绝》图讲的就是以上的故事。可以说,孔子毕其一生所创立的儒学,是对舜文化的一次完整、全面的和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