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第十节新生儿颅内出血.ppt

格式:ppt   大小:1,37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节新生儿颅内出血.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15 文件大小:1.3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节新生儿颅内出血.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节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二、发病机制
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
脑实质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壁通透性↑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胎头受挤压
早产儿
足月儿
机 理
部 第十节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二、发病机制
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
脑实质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壁通透性↑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胎头受挤压
早产儿
足月儿
机 理
部 位
缺氧
产伤
其它
脑血管畸形
出血性疾病
医源性损伤
病 因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三、临床表现:
①神志改变:激惹、嗜睡或昏迷;
②呼吸改变:增快或减慢,不规则或暂停;
③颅内压力增高: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
④眼征:凝视、斜视、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⑤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⑥肌张力:增高、减弱或消失;
⑦其他: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4页
兴奋型:激惹,脑性尖叫,两眼凝视,惊厥, 四肢强直
2. 抑制型:意识障碍、昏迷、呼吸不规则、抽泣样呼吸、四肢肌张力下降
先兴奋症状,后转为抑制症状,或交替出现。
临 床 表 现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不同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或窒息)
生后24h 内或3天内出现抑制状态(智障、脑瘫)、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
临床表现
硬脑膜下出血(产伤)足月巨大儿多见
①亚急性:24h后出现惊厥、偏瘫、硬膜下积液
②急性大量:生后数小时内死亡
蛛网膜下腔出血(产伤)早产儿多见
病因:缺氧、酸中毒、产伤
机理: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
典型病例: 无症状或第2天出现阵发性惊厥(脑积水)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不同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
脑实质出血 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下肢运动障碍较多见。
临床表现
小脑出血 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或有产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儿。
有四种类型:早产儿多见
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
静脉出血性梗死、产伤引起小脑出血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4页
四、辅助检查:
B超、CT:无创伤性检查。
脑脊液检查:血性或皱缩红细胞→蛛血、脑室出血。
病性危重者及体重极低的早产儿不宜进行脑脊液检查。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4页
擦伤、瘀斑和头皮血肿头颅血肿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4页
MRI :T1WI左侧额顶 枕区外带新月形高信号-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2年后复查,左侧大脑半球皮质软化,呈低信号,脑萎缩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五、诊断
病史、症状体征
头颅B超、CT及MRI检查
脑脊液检查或硬脑膜下穿刺
头颅B超对颅脑中心部位病变分辨率高,因此成为该类型出血的特异性诊断手段,应为首选,应在生后3-7天进行,1周后动态监测。但蛛网膜下腔、后颅窝和硬膜外等部位出血不易发现,需CT、MRI确诊。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4页
六、治疗原则:
1、支持疗法 
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搬动、刺激性操作。
2、镇静、止痉:
苯巴比妥钠5-10mg/kg/次,***-.
3、降低颅内压:
呋塞米(速尿),-lmg/kg,每日2-3次;
-lmg /kg,每日2次;
清蛋白,/kg,每日2-3次;
-, q6-8h.
4、止血:Vk,止血敏.
其他:脑细胞代谢激活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复康),合并症(脑积水)处理.
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七、预防
提高产科技术,减少难产发生,避免产伤和窒息
定期产前检查,避免宫内缺氧及分娩时窒息
对颅内出血可能的新生儿要特别护理,保持安静,观察病情,肌注VitK1
新生儿避免大量或快速注射高渗滴液
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4页
八、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
出血量少者大多可痊愈,出血量多者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4页
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