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v 自己,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譬如,一位母亲对孩子要求特别苛刻,经常会批评贬低孩子。母亲会不断跟孩子讲:妈妈是为了你好。当孩子在成长中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之后,母亲告诉他:不要在乎自己的不良情绪,你还不会处理情绪,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于是孩子学会了"压抑〞的防御机制,是为了自己当时免受不良情绪的折磨。可是,因为不良情绪需要疏导,不能被长期压抑,所以,到了高中时期,就可能形成严重的强迫症。
另外,原生家庭会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带到新生家庭。譬如一个不喜欢吃辣椒的人娶了爱吃辣椒的老婆;一个不爱收拾家务的人嫁给了一个有洁癖的老公;一个上进心强的老婆忍受不了老公的拖拉、不上进;一个大男子主义的老公承受不了男女平等的观念,非要让老婆自己承担家务等。我第一章提到门当户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会减少很多摩擦,有利于夫妻间沟通和理解。
婆媳关系也是原生家庭遗传过来的。如果原生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大于婚姻关系,就会导致婆媳矛盾,因为婆婆和媳妇会为了争夺一个男人的爱而发生冲突。
原生家庭影响我们对爱的选择
. .
. v .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给孩子营造了不同的成长环境,这就造成了孩子长大后在爱情选择和处理情感问题上会有所不同。
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过于自恋,掌控欲望强。因为在孩子心中,原生家庭就是自己的世界,父母几乎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都是为自己效劳的。但是,出了家门,走入社会,在与同学朋友交往过程中,他们明显感觉世界并不是围着自己转的,于是他们心理失衡了,会有自卑感和失控感,但为了保持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讨好别人。这样的家庭状况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忧郁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他们在婚恋中会比较任性刁蛮、不讲道理、爱生气,需要爱人哄着自己。他们会对成熟稳重的大叔型或姐姐型的对象情有独钟。
我们屡次提到恋父、恋母情结。这样的人在小时候没有与异性父母很好地别离,心底就对异性父母产生过多的依恋。譬如,父亲因为在外地工作或者经常出差,在男孩儿的成长中缺失,男孩儿就很容易对妈妈产生过多依恋。青春期性萌动的时候会把性对象投射到妈妈身上,导致出现乱伦现象。如果妈妈太强大,他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会转移目标,爱恋教师或者阿姨辈的人。我的一位来访者会对房主大妈产生梦想,受到道德和欲望的双重折磨。
这些是恋母情结非常严重的表现。倘假设情结不是很严重,会在婚恋中找更像妈妈的人做伴侣。他们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一旦遭遇感情挫折和婚姻失败,他们比旁人产生更大的痛苦,因为在他们心,失去的不仅是爱人,在潜意识里是在与自己的母亲决裂,这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痛。我见过一位极端来访者,五年都没有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