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docx

上传人:凹凸漫 2022/1/16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
  “菖蒲驱恶迎吉庆”,菖蒲于端午节,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菖蒲之应用于端午节,也有着很长的历史,并且花样屡屡翻新,层出不穷。
  其重要而常见 菖蒲制成蒲丸,摇身一变,竟成了绝妙的佐酒之物;也可以看到,在道家的眼里,菖蒲俨然天赐的神草,被他们奉为得以长生不死、得道升仙的仙丹了。这则文字,很是有趣。
  此外,还有菖蒲果子、菖蒲浴、菖蒲祭,等等。
  作避邪除毒之用的菖蒲,与端午紧紧联系起来,深有其因,并不偶然。首先,古人谓菖蒲于农历五月间成熟,是以又把五月称为“蒲月”,五月用菖蒲正当时。其次,古时,农历五月是民间意义上的恶月,五月五这一天更被认为是“阴气萌作”(《后汉书》)、恶气难止的日子。又《说文解字》曰:“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其中“牾”是“不顺”的意思,可见端午不祥。在当代,某些农村地区还流行着“五月五生子,男孩克父,女孩克母”的说法,这一天的“游百病”等****俗也由此而来。既是恶月、恶日,一心祈求吉祥的纯良百姓少不得便要用“正”来压“邪”。一物降一物,菖蒲本身真实存在的药性以及人们不断赋予它的美好意象,使民
  众相信,这种草不一般,它是可以抵御得住恶月里的邪毒之物的。
  对于菖蒲药性的记载,古文献中比比皆是。东汉《神农本草经》较早对其进行了阐发,称其“主风寒湿痹,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温肠胃,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按今天的说法,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基生,长约40厘米 70厘米,六七月间开淡黄绿色的小花。菖蒲主要以根茎入药,气芳香,味苦微辛,主要成分是一些挥发油,有镇静、促进消化液分泌等功效。它的水浸液对皮肤表面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还有人把菖蒲捣烂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以此看来,菖蒲的“避邪杀毒”并不完全徒有虚名。古人在岁时节俗上,也表现着他们的智慧。
  菖蒲成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物质文化符号,自然离不开、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渲染寄意。与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化符号一样,有时我们已难以分清到底是文化要素本身的日渐风行引起文人更多的关注,从而带来相关文艺作品繁荣的景观;还是不断涌现的文艺作品促进了文化要素的炙手可热。文化要素与文艺作品,这两者剪不断、理还乱;或许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历史深处一路相互提携着走来,保持互利共生的状态。
  菖蒲之咏,照有关说法,在楚辞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离骚草木疏》考证说,《离骚》里出现率很高的“荪”,即是指菖蒲。假设这种说法正确的

  话,那些如“荪桡兮兰旌”“荪壁兮紫坛”的句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赋予了菖蒲崇高不屈的品质,使人自然联想到《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他同样崇高的人格。端午的菖蒲之俗和民间流传的端午节源于祭祀屈原的说法,两者之间或有联系也未可知。
  到宋代,另一位人诗人苏轼,在千年之后秉承了屈原借菖蒲以寄意的手法,对菖蒲更是赞赏有加。苏轼在他的《石菖蒲赞》的序言中,说菖蒲“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并且能够“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这可谓是对菖蒲有史以来所有文字记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