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元曲明清戏剧小说.ppt

格式:ppt   大小:939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元曲明清戏剧小说.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17 文件大小:9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元曲明清戏剧小说.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
第1页,本讲稿共20页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第4页,本讲稿共20页
散曲的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第5页,本讲稿共20页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第6页,本讲稿共20页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
第7页,本讲稿共20页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第8页,本讲稿共20页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第9页,本讲稿共20页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第10页,本讲稿共20页
明代传奇
“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杂剧,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明代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初期体制不完善,内容陈旧、保守。中叶以后迅速崛起,其势头远超当时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明传奇与元杂剧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成中国戏曲文化的泱泱大观。
第11页,本讲稿共20页
明初传奇概况
明初传奇有明显道学气、八股化。代表作是丘浚的《五伦全备记》、卲灿的《香囊记》。
《五》剧 “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徐复祚《曲论》)
《香》剧开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八股化源头,“以时文为南曲”的标本。(徐渭《南词叙录》)
明初少有道学气、八股味的传奇是《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但结构松散,人物刻画粗糙。
第12页,本讲稿共20页
明中叶“三大传奇”
嘉靖、隆庆剧坛出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三大传奇” 。
1、李开先的《宝剑记》
《宝》剧52出,由《水浒》林冲故事改成。突出了林、高斗争是忠奸斗争。林冲形象也一改被动反抗而为主动出击,更加突出他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这与作者当时深受奸相严嵩倾轧而罢职闲居有关。
《宝》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糊。语言偏于文雅雕琢.
第13页,本讲稿共20页
2、梁晨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也叫《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纱记》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