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1 -
-i -
现代汉语下册
第一节语法概说
1•语法: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有两 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即语法学,它 是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属性往往有对立性质,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
语法特征:,作定语( 西式 服装);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男 的);
不能单独作谓、主、宾,组成“的” 字短语或联合短语或成双对比后可作主、 谓、 宾(西式的比较贵,他不男不女);
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非正式 会谈)。
8•比较形容词和区别词:同: 作定语
异:形容词可以作谓语、补语、状语,可以
前加“不”和程度副词“很”;区别词则 不能。
9•数词:语法意义: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可以组成表示倍数、分
数、概数的短语,表示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6 -
-i -
序数词表示次序先后,一般是基数前加“第、初” 或者用甲乙、子丑来表示。
语法特征:,才能做句法成
分(走一趟);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基数词
不 能单独作句法成分,限于数学计算时或文言
格式 (二加八等于十、三头六臂);
数量短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俩、仨”是数量短语的合称,不是数词,不 能再加量词;
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分数既可以表 示数目的增加,也可表示减少。
10•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的条件:
名词:、集体的集合名词(三姐妹、十万大军);
(四小龙、五壮士);
数词:“一”(下一阶段);
表示序数(三楼);
以位数“百、千、万、亿”等收尾(十万大军);
11•量词:语法意义:表示计算单位,分为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计
算单位)(一个人)和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
发生的时间总量)(看三次)
语法特征:,组成数量短语作定状补;
(一一 A —一 A、一一
-7 -
-i -
AA), 重叠后单独充当定(表示数量多)状(表示按次 序进行)主(表示每一)谓,不能作补宾;不限 于“一”,表示方式,作状语(三架三架地飞过);
有时单独作句法成分。(我想有个家),限于省略
“一”;在指示代词后,构成指量短语(这本);
量词与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 习惯。
12•副词:语法意义:常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频率、处所、肯定否定、情态方 式、语气等。
语法特征:;程度副词“很、极”可作补语(好 得很、好极了);
—般不能单说,仅“不、没有、也许、有点 儿”等在省略句中可单说;
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越说越快);
13•比较副词和形容词:形容词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又能作定语、 补语,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独立成句,反之是 副词。
14•代词:语法意义:代替、指示作用,可代替词、短语、句子,分
-8 -
-i -
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语法特征:
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和其他代词;
扌曰示代词用来指代人和事物;
(询问、或无疑而 问(反问句);有任指(表示任何人和事物, 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无例外)(哪儿都不想去、 和虚指(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 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好像在哪儿见过 他)两种引申用法;转述别人说的话时,重叠 用指代不必或不愿具体说明的对象(谁谁谁迷 上了种棉化);什么 用来表示列举未尽之意, 并列名词短语加“的”(车厢里堆满了鸡鸭鲜 鱼什么的)。
15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可以作状(后加“地、一 声”、定、谓、补、独立语,也可单独成句;不受程度副 词修饰,不能前加否定副词。
16•叹词: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独立性强,常作感叹语(独立成
分),也可单独成句;写法不固定。
-9 -
-i -
:
第三节词类(虚词)
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10 -
-i -
都是圭寸闭的类(成员固定)
是定位的
2•介词:语法意义:
起标记作用;后加实词或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修 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 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介词短语常作状语,少数可以作补语(修饰、补充谓词性词
语)和定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