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文档名称:

唐诗中鱼文化的研究论文.pdf

格式:pdf   大小:5,407KB   页数:10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唐诗中鱼文化的研究论文.pdf

上传人:hytkxy 2016/8/15 文件大小:5.2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诗中鱼文化的研究论文.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诗中的鱼文化研究姓名:王世官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陈庆元 20090501 摘要摘要唐代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诗歌高度发展的时期。从数量上来看,唐诗中涉及到鱼的诗歌占了相当比例。从内容上来看,唐诗中的鱼文化是相当丰富的。从鱼的生物层面来看,唐代不仅吃鱼、钓鱼等活动非常普及,与此同时,包括渔民、鱼商和鱼市等在内的渔业文化在唐代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繁荣;从社会生活制度层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唐代统治者对“鲤’’的神化,唐代形成了独特的官僚“佩鱼"制度。另一方面,鱼作为美味佳肴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地位直接促进了食“绘"文化在唐代的盛行。此外,鱼在唐代也是信使的重要化身。从民俗信仰的层面来看,鱼作为吉庆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唐代祭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预示吉凶的征兆功能。此外,鱼在唐代民间的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诗学的层面来看,唐诗中所体现的唐代文人的渔隐文化,唐诗中关于鱼的典故以及唐诗中的鱼意象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唐诗,鱼文化,民俗,意象中文文摘中文文摘在总数将近5万首的唐诗中,和鱼有关的诗歌有近3千首之多。不仅如此,这些诗歌在内容上也是极其丰富的。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发现,唐代不仅吃鱼、钓鱼等活动非常普遍,而且形成了包括渔民、鱼商和鱼市等在内的渔业文化; 与此同时,鱼作为吉庆文化的象征,不仅体现在唐代官僚的服饰等社会制度层面上, 而且在民间的信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对唐诗中鱼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鱼类主要有“鲸"、“鳌"、“鲤’’和“鲈"四大鱼。唐诗中的“鲸"、“鳌"意象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重要体现。而鲤鱼在唐诗中频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唐朝统治者将其神化的结果。此外,鲤鱼在具有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与此同时,唐诗中的鲤鱼还是古人传递信件的使者以及读书人登科及第或失利的象征。唐代的捕鱼业已经初具规模,我们从《全唐诗》可以发现,唐代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以捕鱼为业的渔民,而且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渔业贩卖活动的鱼商,从而形成了专有的渔业市场——鱼市。此外,人们用于从事捕鱼工作的渔具以及捕鱼的方法也都已经朝向多样化发展了。从唐诗中所反映出的这些多样化的渔具和捕鱼方法, 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唐代的渔业文化是极其发达的。唐代的垂钓诗在继承了分别以姜子牙和严子陵为代表的“仕"和“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超越,呈现出了更加活泼和生动的生活情趣。如有的垂钓诗完全是对垂钓事情本身的一种乐趣的抒发,有的垂钓诗更多的是享受钓鱼所带来的收获与满足感,也有的垂钓诗则是诗人日常生活事件的隐喻。唐诗中关于吃鱼的诗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概而言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记载诗人享受鱼之美味的诗;一类是关于鱼的烹制方法的诗;一类是关于吃鱼典故的诗;还有一类是关于鱼之药用或食鱼禁忌的诗,这类诗虽然较少,但也颇有可考之处。唐代,人们所食之鱼种类繁多,有鲤鱼、鲈鱼、鳜鱼和一些地方特产如武昌鱼等等。此外,唐人烹鱼的手法也不少,除了一般的炒、煎、炸、煮等烹制手法外,深受他们喜爱的主要有“绘"、“酢"和“鱼炙"三种经过特殊手法烹制而成的鱼。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信使的鱼在我国历史上由先秦时期的木鱼或实实在在的“鱼”,发展到唐代的由尺素或锦帛折叠成的帛鱼与亩“花笺”等纸做成的“鱼函",经历了一个由具体代抽象,由实物到概念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鱼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朝向纵深发展的过程。唐诗中的“双鲤"主要有两种内涵,~种指信使,另一种则指代书信本身。唐代这种信使更多的是作为观念意义上的信使,即更多的是抽象的信使概念,而不是作为实物的“双鲤’’。随着“双鲤鱼"、“双鱼"和“鲤鱼"作为信使在诗歌中频繁出现,慢慢的,普通的鱼也作为信使出现在诗句中。此外。同样与鱼意象连用并指称信件的还有“素书"、“锦书"和“帛书"等词。在唐诗中,“鱼书"也是指书信, 和上述意象一样,它可以指代朋友之间的书信,然而,“鱼书”的另一个重要意思则是指官府的公文。相对于“尺素’’和“素书”而言,“鱼书"的使用场合要正式很多。唐代,除了有“尺素"和“帛书"外,还有纸质的“鱼书”,也称“纸鱼"。唐代实行了有名的“鱼符”制。唐代的“铜鱼符"用途广泛,既是出入宫门的重要凭证,也是用来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物,更是代表着官员身份的重要证明。除了“铜鱼符”外,与唐代官员联系最密切的是“随身鱼符",随身鱼符的主要功能是“明贵贱,应召命"。此外,官员的官位品级的高低则从他们用来盛放随身鱼符的“鱼袋" 可以看出。这就是唐代官僚的“佩鱼"制度。到了玄宗时期又规定,赏赐官员紫、红色官服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