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作家衣镛光首创地方戏曲“三人转”.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作家衣镛光首创地方戏曲“三人转”.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6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作家衣镛光首创地方戏曲“三人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转载】作家衣镛光首创地方戏曲“三人转”记者:钱萍自记者在人民网发表《莫言获诺奖,衣镛光世界名画价值,媒体细算账》之后,又爆出新闻:衣镛光首创地方戏曲“三人转”,使传统的二人转艺术得到提升。近日,记者采访了当代著名社会学者、佛教改革家、思想家、作家、画家衣镛光老师。下面是衣镛光老师谈二人转。二人转的诞生。二人转是在闯关东之后诞生的剧种,因此应从闯关东开始说起: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中原大地和关外。从清朝到民国,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隔离制度与民族等级,禁止汉族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时期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东北人口兴起是从清顺治二年( 1644 年)开始,距今只有 368 年。大批汉族人进入东北分为两个时期: 1、清政府从 1644 至 1667 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 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23 年间“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2、康熙七年( 1688 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利益,清政府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1668 至 1860 年,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长达两个世纪。 3、咸丰十年( 1860 年)正式开禁放垦, 1897 年全部开禁, 1910 年东北总人口增至 1800 万人。 1912 年— 1949 年,“闯关东”洪流澎湃,将近 400 0 万人。民国 38 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 48 万人之多。因此,现在东北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二人转是“闯关东”的人将关内的“莲花落( lào)”带至关外的。莲花落亦称“落(lào)子”。“莲花落”曲艺表演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唱此类戏的盲人较多,也叫“盲人戏”。“莲花落”在东北融合了大秧歌,增加了一位表演者,边说边唱,且歌且舞,形成二人转。据 1934 年4月 27 日(伪满洲国康德二年)《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由此也可证明:二人转是“莲花落”与大秧歌的结合、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赵天乐在奉天(今沈阳)演二人转。衣崇(衣镛光的清代太祖)长驻奉天, 经营中药材生意,收购东北人参、鹿茸等药材,而后卖到南方。据衣崇日记中记载:闲暇之余,吾到奉天客来乐茶馆去观赵天乐演二人转。赵天乐因是铜嗓,又能逗乐,凡是赵天乐临茶馆演二人转戏,吾必观之。二人转戏成本低,戏热闹, 欲在老家生衍,必悦山东父老。“莲花落”始于宋兴于明、清,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民间称瞎子戏,起初是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莲花落与二人转的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惩恶扬善,吉祥纳福为主。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对社会稳定、预防不道德与犯罪功不可没。希望编剧与导演让二人转返璞归真,弘扬真、善、美,此举功德无量! 二人转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近代,二人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一些低俗、***乱的黄色段子搬上舞台,以招揽生意。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大师于 2002 年夏,首倡绿色二人转:“一、倡导二人转艺人要讲究艺德,文明演出……将二人转的幽默和绝活表演作为看点。观众就是上帝,只有观众心态摆正,才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