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ppt

格式:ppt   大小:1,289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20 文件大小:1.2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第1页,本讲稿共33页
一、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
(一)二期神经梅毒 由于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在全身播散后出现各种症状及体征,除表现皮肤粘膜损害外,梅毒螺旋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
二、神经梅毒诊断要点:
(一)病史: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可有一期、二期或三期梅毒史。 (二)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三)梅毒血清学试验:TPHA或FTA-ABS阳性,RPR大多阳性,也可阴性。
第18页,本讲稿共33页
(四)脑脊液检查异常: 1、细胞计数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5×106/L,如白细胞数≥10×106/L,表示有炎症现象。 2、蛋白测定 正常脑脊液中主要为白蛋白,少数为球蛋白,如总蛋白量增加或蛋白比例发生改变均为异常现象。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总蛋白量≤40mg/dl,如总蛋白量≥50mg/dl,示有异常。
第19页,本讲稿共33页
3、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国外用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简称VDRL),该试验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如出现阳性结果,对神经梅毒有诊断价值。由于我国缺乏VDRL抗原,必要时可用RPR试验代替。
4、FTA-ABS试验 该试验敏感性高,如出现阴性,一般可排除神经梅毒。
第20页,本讲稿共33页
神经梅毒的治疗首选青霉素
青霉素的作用机理
可抑制梅毒螺旋体细胞壁的合成,致使细胞膜突出,细胞经渗透溶解而破坏。半个世纪以来,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仍甚高,尚未发现耐药菌株。
三、神经梅毒的治疗:
第21页,本讲稿共33页
梅毒的治疗反应
1、吉海反应(Jarish-Herxheimer Reaction)
梅毒病人在初次注射青霉素或其他高效抗梅毒药后4h~6h内,部分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并伴有梅毒症状和体征的加剧,这种现象称为吉海反应。一期梅毒约50%、二期梅毒约75%以及早期先天梅毒均可出现此种反应。妊娠梅毒发生吉海反应可引起早产或胎儿窘迫。晚期梅毒吉海反应少见,但一旦出现,可引起严重的继发性反应。
为预防吉海反应的发生,采用青霉素治疗前或同时,加用泼尼松可减少吉海反应的严重程度。抗组织胺药对吉海反应无效。
第22页,本讲稿共33页
2、青霉素过敏性反应
⑴ 青霉素过敏性反应,表现多种多样,重要者有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清病样综合征、各型药疹(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型性红斑型等)及药物热等。
⑵ 注射青霉素前应严格进行皮试(最好用生理盐水对照)。
⑶ 注射室中必须有足够和方便易取的抢救设备与药物。
⑷ 各种青霉素都有共同的β-内酰胺构造,当青霉素过敏时,不能做为代用药。各种头孢霉素与青霉素之间也易发生交叉过敏(据估计,3%-7%青霉素过敏者对头孢三嗪过敏),故不能做为代用药。其它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美满霉素、头孢曲松等,由于治疗梅毒的剂量及疗程未确定,当青霉素过敏时,不能作为代用药。
第23页,本讲稿共33页
应住院治疗,为避免治疗中产生吉海反应,在注射青霉素前一天口服泼尼松,每次10mg,2次/d,连服3天。 1、水剂青霉素G,每天1800万U,静脉滴注(每4小时300万U),连续10~14天。 2、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天240万U,肌肉注射;,每天4次,共10~14天。
第24页,本讲稿共33页
由于以上疗程均短于晚期梅毒的治疗,故在上述疗程完成后加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U,肌注,1次/周,共3次。
青霉素过敏者: 1、盐酸四环素500mg,4次/d,连服30天。 2、多西环素100mg,2次/d,连服30天。 3、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
第25页,本讲稿共33页
随访
神经梅毒治疗后应每6个月复查CSF,直至正常。
如6月后CSF细胞数未下降或2年后CSF仍未完全正常,则应复治。
治疗中若出现症状加重则需加大青霉素剂量。
第26页,本讲稿共33页
皮肤和性病科医生如何识别神经梅毒
梅毒血清固定反应者查CSF。
其他科会诊想到神经梅毒
问病史(感染史、既往治疗史)、查体、血清学及CSF检查。
第27页,本讲稿共33页
血清固定性反应 Sero-resistance reaction
北京协和医院 李世泰
第28页,本讲稿共33页
梅毒患者经抗梅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RPR试验)大多数可转为阴性,但有少数患者,血清反应滴度逐渐降低至一定程度即不再下降,而长期维持在低滴度,此种现象称血清固定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