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
距今年代
消费
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170万年(最早)
知道用火
群居生活
原始人群
北京人
70万年
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进步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开展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打击了奴隶主的权利,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意义(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开展,进步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根底
(4)成功原因:①从历史开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符合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开展的重要动力。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了汉字构造的根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场.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称“铭文”,金文比甲骨文标准.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秦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篆书
小篆
书写工具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帛
竹、帛
竹、帛
3、夏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4、扁鹊和“四珍法”: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叫“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扁鹊被看作是中医的鼻祖.
5、屈原和《离骚》: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体。他的代表作是《离骚》,现今端午节的有关风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都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成为以后统治者“民本"思想的根底.
2、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名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场面。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科学的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集,即《论语》。
3、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开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百家争鸣”场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思想家对许多社会问题展开辩论,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主 张
备 注
儒家
孔子
政治思想
“仁"是核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始人
教育奉献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温故知新,
文化成就
《论语》(弟子整理),编纂《春秋》
历史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开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衡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互相转化
创始人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受”、“非攻”
创始人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是秦国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根底
兵家
孙子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