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ppt

格式:ppt   大小:1,671KB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ppt

上传人:3239657963 2016/8/19 文件大小:1.6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四节第四节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 2.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2.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领会法律精神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理解法律体系 2003年3月17日晚,27 岁的武汉青年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在广州市天河区黄村大街被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随后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后转送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孙志刚案孙志刚案”——”——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领会法律精神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理解法律体系 2003年 3 3月月 18 18日晚,孙自称有日晚,孙自称有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收容人员救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治站诊治。 3 3月月 19 19日晚,因孙大声日晚,因孙大声叫喊求助,引起救治站护工的不叫喊求助,引起救治站护工的不满,遂指使救治站病友对孙群殴满,遂指使救治站病友对孙群殴。。 3 3月月 20 20日,救治站宣布孙不治身日,救治站宣布孙不治身亡。经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亡。经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死亡。引言引言““孙志刚案孙志刚案”——”——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领会法律精神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理解法律体系??三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三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议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违宪性。的违宪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自由不受侵犯。??《立法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立法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定法律。““孙志刚案孙志刚案”——”——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领会法律精神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理解法律体系??《行政处罚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行政处罚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结论:《收容遣送办法》作为国务院制结论:《收容遣送办法》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无权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定的行政法规,无权作出限制人身自由的规定,否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的规定,否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应该予以改变或撤销。应该予以改变或撤销。““孙志刚案孙志刚案”——”——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领会法律精神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理解法律体系??孙志刚案的结局: 孙志刚案的结局: ?? 12 12名加害人中, 名加害人中, 1 1人被判死刑立即执行; 人被判死刑立即执行; 1 1人被判死刑缓人被判死刑缓期执行; 期执行; 1 1人被判无期徒刑;其他人被判人被判无期徒刑;其他人被判 3 3到到15 15年不等有年不等有期徒刑。期徒刑。?? 6 6名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被判玩忽职守罪,分别获刑名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被判玩忽职守罪,分别获刑 2 2至至3 3 年。年。““孙志刚案孙志刚案”——”——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 F F 孙志刚家属:获国家赔偿孙志刚家属:获国家赔偿 F F 2003 2003 年年8 8月月10 10日,《城市流浪乞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领会法律精神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理解法律体系 n n修订程序上修订程序上: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委员会或者 1/5 1/5 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 2/3 2/3 以上的多数通过。以上的多数通过。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