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元日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微环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快乐气氛,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溢欢快及主动向上的奋勉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始终持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争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原因。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留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方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溢欢快及主动向上的奋勉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当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闻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溢信念,所以反映到诗中就格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犹如“春风送暖”那样充溢朝气;“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起先,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成功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予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中国美丽古典诗词3
别董大二首高适 〔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当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意,坚毅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塑身的色调。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闻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观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扬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厚的感慨。诗的其次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