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
《历史,何以至此》一书依旧是着眼于清末以来的历史,通过记叙历史事件阐述作者个人的见解和看法。作者在题材上选取的都是
那些不为历
《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
《历史,何以至此》一书依旧是着眼于清末以来的历史,通过记叙历史事件阐述作者个人的见解和看法。作者在题材上选取的都是
那些不为历史课本所述的个人的历史,我想本书的副标题是 " 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 的用意也在于此吧。个个人物提起来都是赫赫有名,但是却都无正史记述。自《清史稿》后中国再也没有编撰
正史,这的确是个遗憾。
在读过这么些讲述和评价 1840 年之后的历史的书籍之后,我个人觉得假如史家果真要有以史为鉴的动作,而且是关乎中国前途的动作,一个是民国,一个是苏联,这两个对象应该认真地求索和考究。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只研究这两家肯定远远不够。我只是在看书的过程当中看到了太多现实的影子,对于有些历史的重复感到深深的无奈。
作者在书中划分了四个章节:清末、民国、当代、国外。这其中有五个人让我感触最深:容闳、蔡元培、胡适、沈从文、茨威格。
容闳亲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上述清末四件大事,从他个人的成长和经历就可以看到中国第一代救亡图存的现行者的 ' 种种尝试碰撞在冰冷的封建社会现实的无奈和艰辛。
蔡元培先生治下的北京大学依然为我等现今的学生所羡慕。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六年,期间多少堪为现今的中国大学所鉴。
现在大家谈论五四必会提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但是长时间来关于胡适的了解似乎一直都很模糊,他参与教育,参与文艺,同时还参与政治。他的实用主义,他的西化思想,直到现在我还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只知道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边城》是他写的,别无其他。本
书中讲述了沈从文为何建国之后封笔投身文物研究的原因。 1961 年,沈从文写了一篇尚未完成、当时也未准备发表的草稿《抽象的抒
情》。在这篇草稿之中,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对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敏感性令人唏嘘。
因为《异端的权利》而知道茨威格,但是却不知道他还受邀去过苏联。看过他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