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与法律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与法律解析.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6/8/24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与法律解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与法律解析摘要对于老人跌倒“扶不扶”这一困局,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通常会从道德和法律两种极端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应地, 关于如何破解“扶不扶”难题,也有两种截然对立的主流观点,即道德调整和法律调整。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扶不扶”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只有综合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调控方式, 才能顺利破解“扶不扶”的难题。关键词扶不扶举证责任责任豁免敲诈***作者简介: 郑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管理系讲师, 研究方向:民商法;万雅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 ( 2015 ) 10-164-02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原本不应当成其为问题,但如今却已经俨然成为横亘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个巨大而现实的难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从来不缺乏道德楷模,历史上, 舍身求法者前赴后继; 现实中, 舍己救人者亦层出不穷。普通民众虽无法达到此等境界, 但一般而言, 面对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答案,毕竟中国人相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 面对跌倒老人伸手搀扶, 举手之劳便可救人性命, 何乐而不为?但现实偏偏与依据常理作出的推断相背离。一、“扶不扶”的困局由来(一)被误读和放大的“彭宇案”“扶不扶”问题的始作俑者大概要属 2006 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据称当时 26 岁的小伙子彭宇在下公交车时与一位徐姓老太相撞,随即将她扶起, 并与后来赶到的徐某的家人一起将她送往医院治疗, 其间还代付了 200 元医药费。事后面对老人 10 多万元的医疗费、护理费和精神抚慰金的索赔, 彭宇辩解称自己只是在做好事, 人并不是自己撞的, 而徐老太及其家属则一口咬定彭宇就是肇事者。双方对簿公堂的结果是法院判决认定彭宇就是撞倒徐老太的肇事者,应当承担被害人损失的 40% ,共计应支付赔偿金 45000 多元。彭宇案最引人非议之处在于其判决理由, 在判决书中, 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分析, 彭宇“如果是见义勇为做好事, 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彭宇“如果是做好事, 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 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做此等选择,显然与情理相悖”。总之, 彭宇对素不相识的徐老太如此尽力救助, 只能说明他做贼心虚, 他自己就是肇事者。根据事后媒体的跟踪报道来看, 法院判决认定彭宇是肇事者确有充足证据, 这一认定本没有错, 但令人费解的是, 主审法官放着现成的、充分的证据不加以援引, 却偏偏要按照“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推断”出彭宇是肇事者, 更要命的是, 这位法官所认知的“社会情理”与大多数社会公众截然相反。一时间,“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呼声开始大行其道。随后, 越来越多的“搀扶跌倒老人反被讹诈”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 公众的良知不断受到拷问, 社会道德底线一次次被挑战, 最终形成了至今困扰广大社会公众的“扶不扶”困局。(二)新闻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中国人历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