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子:从我们身边“最熟知”的事情说起
1、应该怎样治理城市(校园)养狗问题?
2、为什么“个性化车牌”突然叫停?
3、你怎样看待 “严打卖淫嫖娼活动”与“免费安全套行动” ?
4、从SARS事件中,怎样评价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和危机政策制定(Cuba And Lincoln): “政策评价可以分为四代,第一代:测量取向的评价;第二代:描述取向的评价;第三代:判断取向的评价;第四代:特别重视政策利益相关者对于政策的反应态度和意见”
第19页/共83页
第十九页,共84页。
三、政策评价其它基本概念
政策评价主体
政策评价制度化
政策效果
政策评价标准
政策评价类型
第20页/共83页
第二十页,共84页。
政策评价主体
政策评价主体是政策评价工作的承担者。
选择评价主体标准:
客观公正;
全面占有材料;
各方可接受性。
第21页/共83页
第二十一页,共84页。
不同评价主体优缺点
第22页/共83页
第二十二页,共84页。
政策评价制度化
政策评价制度化是指将政策评价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纳入政府和决策部门的工作日程,构建起预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政策评价体系。
第23页/共83页
第二十三页,共84页。
政策评价体系
又称为行政绩效评价制度,是关于行政机关在严格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事务、项目体系及其相关的量化指标,作为公约对外公布,定期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评价行政机关的工作业绩,维持或调整行政资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第24页/共83页
第二十四页,共84页。
.
文化土壤
 
 
 
社会土壤 制度土壤
 
要实现科学政策分析方法在中国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土壤的培育是第一要务。
其中,制度土壤更是重中之重。
第25页/共83页
第二十五页,共84页。
政策评价体系何以能够促进“五个政府”的建设?
1、政策评价体系的理念之一是将政策消费者视为顾客,通过市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市政,变从“政策直接生产者”——政府需求出发的行政供给为直接从市民需求出发的行政供给,由此,可以确保政府行政供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和剔除那些与市民需求无关的政务和项目,有效地促进服务政府的建设。
第26页/共83页
第二十六页,共84页。
2、政策评价体系要求政府以公约的形式向市民进行政策宣示,并将定期评价的结果向市民公布,接受市民的监督,建立这一体系有助于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制度上和机制上促进责任化政府的形成。
第27页/共83页
第二十七页,共84页。
3、行政评价体系要求政府部门将其职能范围内的政务和项目用一系列量化指标加以表示,以项目体系为基础配置行政资源,建立这一体系有助于保证政府财政预算、人员配置和组织设置等始终指向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政务项目,从而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第28页/共83页
第二十八页,共84页。
4、建立政策评价体系还有助于促进效能政府的建设。建立政策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议论政府工作业绩的共同的尺度,而且可以在政府部门内部形成某种“虚拟利润指标”体系,促使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政策项目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值关系,强化行政效能观念。
第29页/共83页
第二十九页,共84页。
5、政策评价体系更加关注政务项目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助于促使政府部门在政策、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政策、项目本身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注重其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的可持续性,防止因在经济上升周期中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而掉入财政开支不断增加的陷阱,有助于保证必要的行政供给的持续和稳定,从而促进可持续供给政府的建设。
第30页/共83页
第三十页,共84页。
政策效果
政策效果指政策实施前后对政策问题作用和变化的程度。
政策效果——政策执行后对政策目标群体和环境产生的综合性影响,包含预期的和非预期的。
分目标内效果和目标外效果
第31页/共83页
第三十一页,共84页。
目标外效果类型
附带效果:对非直接作用的对象
意外效果
潜在效果
象征性效果
第32页/共83页
第三十二页,共84页。
附带效果: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直接作用的组织、集团、环境产生效能,这种效能往往超出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一项政策的副产品。
意外效果:政策执行后所六生的效果出乎政策制定者的预料。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投入很多,期盼很高,但收获甚微,甚至是负面效应。有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有太多的期望和投入,却有出人意料的正面效应。
第33页/共83页
第三十三页,共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