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分析.doc

上传人:omfadaz599 2016/8/26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肠型白塞氏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以期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将 11 例肠型白塞氏病患者的病变肠组织做病理切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 HE 染色), 光镜下观察。结果镜下病理改变为溃疡伴淋巴细胞性、中性粒细胞碎屑性、坏死性小血管炎。结论肠型白塞氏病是一种少见疾病, 口腔溃疡为必发症状, 多有消化道症状, 病理特点为溃疡伴小血管炎, 溃疡周围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 无溃疡处组织无明显血管炎改变。【关键词】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 DOI : 63/-5547/ 白塞氏病( behcet's disease , BD)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病变, 特点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溃疡、眼部炎症, 也可累及消化道、神经、关节等器官[1] 。肠型 BD 是临床少见的特殊型 BD, 大部分为不完全型, 口腔黏膜阿弗它溃疡为必发症状, 多数缺乏眼部症状, 合并神经 BD 者极少见。病变主要位于回肠及回盲部, 形成局灶或弥散性溃疡,易穿孔、大出血, 手术复发率高, 常引起致命后果[2] 。现将本院收治的 11 例肠型 BD 患者结合文献复****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探讨肠型 BD 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 1994 ~ 2014 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肠型 BD 患者 11例,女6例,男5例; 年龄 22~ 61岁, 平均年龄 43岁,病程1~6 年。 11 例均伴有口腔溃疡, 并有多种症状伴发。其中, 伴有腹痛9例, 腹泻 8例, 皮肤红斑 8例, ***溃疡 7例, 消化道出血 4例, 关节炎 4例。本组 11 例均符合 1990 年白塞氏病国际研讨会诊断标准。11 例均为不完全型。病变位于小肠 6例, 其中 5 例为回肠末段, 位于结肠 5 例。 11 例均行肠镜检查, 肠腔黏膜均可见直径 ~ cm 不等的多发性溃疡, 底附白苔, 周围呈炎性红晕及水肿, 四周黏膜纠集。部分溃疡较深, 但无融合。 1 例因腹痛伴严重腹泻, 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而进行手术治疗。 方法 10 例为肠镜活检标本, 1 例为手术切除标本。取病变部位小肠组织, 经中***尔马林固定, 梯度乙醇脱水, 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 切片, HE 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镜下检查。 2 结果 巨检肠镜活检组织 4~6块, 每块直径 ~ cm, 灰白色, 质地软。手术切除部分肠管一条, 灰红色, 长约 20 cm, 直径 3 cm,肠管黏膜面可见散在分布的多个溃疡, 溃疡直径 ~ cm, 多位于肠系膜附着对侧的肠壁, 表面被覆白苔, 质地软, 局部肠壁出血。 镜检肠镜活检组织切片镜下示:病变以溃疡坏死处最为明显, 主要为黏膜深层组织的血管炎,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管壁增厚, 可见纤维素样物沉积及小灶坏死, 管壁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管腔内较多中性粒细胞, 间质大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手术切除肠组织见多处黏膜至肌层坏死形成多个溃疡, 部分溃疡较深, 溃疡较深、较大处的血管炎病变尤为明显, 小静脉扩张充血, 内皮肿胀, 管腔内中性粒细胞聚集, 小动脉管壁增厚, 管壁内炎细胞浸润伴纤维素样物沉积, 间质大量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