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lxydx 2016/8/29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进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进展婴幼儿血管瘤( infantile hemangiomas , IH )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性肿瘤[1] 。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但传统上首选全身性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等都曾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 但这些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限制了其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上的临床推广使用[2-3] 。 2008 年,普萘洛尔被发现对婴幼儿血管瘤有效[4] ,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但β受体阻滞剂诱导婴幼儿血管瘤消退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总结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的特点,并对β受体阻滞剂诱导血管瘤消退的机制综述如下。 1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特点婴幼儿血管瘤好发于早产儿、女婴, 在我国新生儿的发病率为 l%~ 2% [5] ,出生后 1 年,发病率增加到 12%[6] 。 IH 大多于出生后 1 周发病,男女比例约为 1:3。低出生体重是血管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体重低于 1 000g 的早产儿, IH 发病率是正常婴儿的 2 倍,上升到 %[6] ,婴儿体重每减少 500g ,患血管瘤的风险可增加 40%[2] 。婴幼儿血管瘤其自然病程可包括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7] 。其区别于脉管畸形等其他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可总结为:出生时没有或很小,出生后 2~4 周被患儿家长发现, 4 周~ 1 年内快速生长, 1 年后开始消退, 80% 的患者在 7~ 12 岁就基本或完全消退[8] 。婴幼儿血管瘤有两个典型的快速增殖期,第一个在出生后 4~6 周, 第二个在 4~5 个月[9] 。快速增殖期瘤体常表现为鲜红色,出现触痛、溃疡、出血等临床症状, 该期血管瘤镜下常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密集呈团状,细胞圆而大,细胞团内见微血管增生,管腔内无血细胞[10] 。电镜下见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活跃。消退期常于出生 1 年后出现, 该期瘤体色泽渐转为灰暗, 体积逐渐缩小, 镜下可见大量肥大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呈扁平状, 逐渐失去增殖能力, 大部分微血管闭塞消失, 以纤维脂肪组织增多。消退完成期,大部分血管瘤消退完成,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11] 。婴幼儿血管瘤经过较长的消退期,可渐渐萎缩。研究发现, 6 岁前能消退的瘤体, 62% 能再消退后达到最佳美学效果,若6 岁前不能消退, 80% 患者在消退后可能会出现皮肤过多、瘢痕、毛细血管扩张等现象。且婴幼儿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部, 位置特殊性, 常累及重要器官。如在早期增生过程中不及时治疗, 任其自然发展, 可能会出现局部并发症, 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或) 容貌破坏, 因此, 在增殖期需要接受积极治疗, 以缩短其消退过程[12] 。 2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2008 年,法国医生 Lé aut é -Labr è ze 在使用普萘洛尔治疗 1 例心肌病伴血管瘤患儿和 1 例心输出量增加的患儿, 意外发现这 2 名同时有血管瘤的患儿体表瘤体发生了变化, 血管瘤瘤体颜色变浅、质地变软、体积缩小。在看到该变化后,Lé aut é -Labr è ze 尝试性对另外 9 名颌面部血管瘤患儿同样应用了普萘洛尔, 这些患儿在服药 24h 后, 均看到瘤体有不同程度的萎缩[4] 。自此,国内外出现了大量关于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报道。普萘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 以及婴幼儿和儿童心脏疾病或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治疗[13] 。通过竞争性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对β受体的激动,降低心脏收缩力与收缩速率,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 降低心肌耗氧量, 抑制肾素释放, 降低心排出量而发挥作用。口服后经肠道吸收, 肝脏代谢, 在心、肺、脑、肾血药浓度较高。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糖、支气管痉挛、低血糖等, 由于普萘洛尔能透入神经系统, 还可能出现眩晕, 嗜睡及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4] 。在用于治疗心绞痛时骤然停药可出现较高发作率的停药反应,甚至可诱发急性心梗。因此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 服药前应给予三大常规, 心脏彩超, 肝肾功, 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在确保心、肝、肺、肾功能良好的前提下服药[15] , 服药后密切观察患儿血压、心率、肝肾功及血糖的变化, 停药时应注意逐渐减量, 并定期随诊及时复查。为使服用风险降至最低,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服用方法及剂量。 Siegfried 等提出“阶梯”用药方案, 初始剂量为 ?Kg-1?d-1 ,每天 3 次,每 2 周剂量增加 1 倍,最大至 2mg?Kg-1?d-1 , 持续用药至瘤体消退, 不再生长, 后缓慢减量, 直至停药, 减量时间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