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南京大屠杀。 及至 1982 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 南京大屠杀进行探讨”。然后,才有 1985 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 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人常以“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 但假如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又怎能义正词严地斥责别人 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 现在,中国最终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得 30 多万死难同胞, 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 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志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 度和自信。 国家公祭日手抄报资料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
议确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成功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祀在惨案中死难的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宝港事务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斗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实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加度也相当高,参与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
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成功纪念日的确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确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成功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值其时。
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绽开的中日争吵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逼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绽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干脆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
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
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刚好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睬;近几年的12月 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实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恒久不会遗忘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xx 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