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页
我觉得还是要从根本上的皇帝制度来理解。作者看皇帝问题的眼光,好像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影响,特殊是英国君主立宪历史的影响,特殊看重传统的力气,甚至把皇帝的权力也
归结于传统的力气。而我认为皇帝的权力应来自于皇帝制度而不是皇帝的传统。两者看似一样,实际不同。假如说来自传统,那么秦始皇的权力又是来自哪里呢?
在皇帝制度下,特殊是朱元璋大大加强皇权之后,皇帝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皇帝的个人素养会对国家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强者如洪武、永乐,在大肆屠杀文官的前提下凭借自身实力也能成就巨大的功业;聪慧者如嘉靖,即使与文官集团闹翻,也能凭借各种手段为所欲为。
而软弱者如万历,到处受文官掣肘。换句话说,万历朝的根本弊端不在于文官集团太强,而在于皇帝太懦弱,或者是建国初期皇帝制度的空前强化造成的恶果。这样一个孤立而无能的皇帝,自然无法掌控朝廷局势,但又由于皇权的集中使皇帝失去被制约的力气,因而文官集团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事态接着恶化。
否则假如按作者所说,文官集团的力气足以禁锢皇帝的作为,那么天启朝魏忠贤的胡作非为简直不行能发生。
而针对国家的低效,作者以“用抽象的道德原则去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明。但是作者对文官集团的整体素养问题很少涉猎。作者的好像赞同申时行的看法:对明朝来说,读书人的实际实力并不重要,因为衡。这句话大体上我是赞同的,只是有些细微环节我想发散一下。
对明朝来说,读书人的实际实力的确并不重要,但明朝的治国观念与前几代相比并没有明显不同,中国一向将实际问题提升到道德的高度,但是始终只是书面上这般,谁也没有笨到真的将道德和实际问题混为一谈,所谓外儒内法就是如此。明朝之所以特别低能,官员只重道德观念不重技术实力,与八股取士选拔机制很大关系。换言之,不是主动放弃技术手段,而是自身没有技术观念和实力。作者对此的论述竟然只有几句话,我觉得是不应当的。到明后期,八股对人才的扼杀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至于到崇祯朝群臣“临难无一策,以死报君恩”,崇祯怒喊“诸臣误我!”
而追溯八股取士的缘由,也就是不重视读书人实际实力的缘由,又可以上升到皇权集中及其所必定带来的思想专制。一夫独裁,必定要限制天下人的思想。这的确是追求一种稳固和平衡,可是低效并不是原来的目的,甚至是统治者也希望避开的。但是既然最终目的在于限制思想,那么有没有实力就是次要的了,低效也就由此而来了。
因而是用道德还是别的什么代替法治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都只是皇权专制发展所产生的种种手段,明朝的种种弊端,都是中国皇帝制度发展所带来的必定结果,而皇帝制度的发展,又与版图扩大,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密不行分,最终皇帝制度无法适应社会进步之时,革命便爆发了。
所以我补充的就是两点:明朝立法思想的弊端,以及为防止苛政而造成的矫枉过正;皇帝专制制度的影响。其次点是最根本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必定结果。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凭借个人有限的学问和视野得出结论,而且是零零碎碎写成,可能有前后冲突之处。其中必定有许多无趣的错误的看法,希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