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最新《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书心得五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书心得五篇.docx

上传人:大笑大甜 2022/2/7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书心得五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阳明读后感 1
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开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到达,去尽可能的复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那么
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
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
要追求和复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
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到达,知行合一是到达
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
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
终身不行 ‘, 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 并不身体力行。 而道德信条如果不
能身体力行,那么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
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
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
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复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开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
于心的道德准那么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阳明读后感 2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根底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
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 " 心即理 " 为前提,以 " 致良知 " 为目标,通过 " 知行合一 " 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 " 破心中贼 " 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 " 心即理 ", 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 而是一种精神上的 " 灵明 ", 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 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 也
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 " 心" 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 ; 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 ; 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 尔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