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4
二、工程概述 4
1、工程概况 4
2、自然特征 4
4
2。2地质构造 4
2。3。工程特点》、《试验规程》。
二、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XXX隧道位于,是本工程的唯一一条隧道。隧道轴线方向XXX°,长度XXXm,进口位于XXX现有乡村公路左侧山坡,桩号为KXXX,高程XXXm。出口桩号为KXXX,高程为XXXm。
2、自然特征
本区属华南亚热带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密度大,水系发育。区内莲花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展布,其主峰座落在测区的西南部,,山顶高程多为XXXm,其两侧山坡大致对称,一般坡度XX°,地势逐级降低,,其类型可细分为侵蚀构造地貌、侵蚀堆积地貌二个类型。侵蚀构造地貌是本区的主要地貌单元。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紫金~惠阳凹褶断束中部,本区东面系粤东沿海地区与南岭东西是增城—台山隆起。其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东亚第二个隆起褶皱带南段粤东沿海地区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事南缘交接复合部位,褶皱轴向和主断裂面均呈北北东或北东向展布,而相应在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及东西向挤压带和冲断裂发育较弱。
区内的褶皱构造,由于遭受各期岩浆岩的入侵、构造破坏,大多支离破碎,形态不完整。
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断裂纵横交错,规模大小不一,以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为主,形迹遍及全区,其中,由五华断裂、紫金断裂、河田断裂组成莲花断裂构造带;东西向断裂为一系列的挤压带和冲断裂,其形迹不甚发育;北西向断裂构造以张扭性断裂为主,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切割、控制。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沿线地形较为复杂,属山岭重丘地形,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溪沟发育,冲沟多呈宽缓状,沟内多分布水田或旱地,其展布方向以NNE,NW向为主。公路沿线地表为亚粘土,地质多为变质岩及燕山三期花岗岩植被发育较好,以松林、灌木为主,其中大梧溪右岸XXX一带高程290m以下的较平缓地段多为耕地,公路两侧分布有若干民房。路线区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侏罗系蓝塘群下亚群云母角岩和长英角岩及燕山三期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岩脉。其中侏罗系蓝塘群下亚群角岩主要分布在大梧溪右岸牛湖下至XXX一带,燕山三期的花岗岩则广布于公路沿线其余区域。K4+320~K4+565段为角岩区,该段开挖多为全~强风化角岩,岩质较软,局部强风化岩体。
路线区属于韩江水系梅江支流秦江的南支支流,发育的地表水主要为大梧溪河。整个路线区沟谷分布较多,,泉点流量随季节变化,枯水期流量一般变小或枯竭。
路线区岩体受断层、节理裂隙切割,构成不均匀的基岩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仅局部范围建有赋存于上覆土体中的空隙潜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水的形式向冲沟排泄。
根据工程区水质简分析结果,溪沟水、泉水(岸坡地下水)均属HCO3-CO4-Mg-Ca水,均无侵蚀性CO2,其中地表及地下水SO4²¯含量均小于1500mg/L(III类环境),pH值大于6。5,侵蚀性CO2含量小于15mg/L, HCO³¯含量均大于1mg/L,+NH4+ <3000mg/L、CL¯+SO4¯+NO3¯〈10000(III类环境).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区地下水、地表对普通混凝土无腐蚀性。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方案
2。4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路线区属中低山与丘陵地貌,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公路沿线设计路面高程263m~417m,路面高程最低处位于桩号K2+155处,最高处位于下水库大坝右岸附近,高程417m。
路线区区内溪沟发育,冲沟多呈宽缓状,沟内多分布水田或旱地,其展布方向以NNE、NW向为主。公路沿线植被发育较好,以松林、灌木为主,其中大梧溪右岸XXX一带高程290m以下的较平缓地段多为耕地,公路两侧分布有若干民房。
路线区属于XX水系XX支流,发育的地表水主要为XXX河。整个路线区沟谷分布较多,冲沟内一般常年有水。冲沟两岸岸坡及坡脚多有常年泉点出露,泉点流量随季节变化,枯水期流量一般变小或枯竭.
路线区岩体受断层、节理裂隙切割,,仅局部范围见有赋存于上覆土体中的孔隙潜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