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统计学课件第四章统计指标
第1页,本讲稿共151页
§ 总量指标
§ 相对指标
§ 平均指标
§ 离散指标
§ 分布的偏度和峰度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2页,本讲稿共151页
计划完成程度(%)=
该指标是用于考核社会经济现象的降低率、增长率的计划完成程度。
第17页,本讲稿共151页
(3)计划指标是平均指标,其计算公式:
计划完成程度(%)=
该指标是用于考核平均水平表示技术经济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第18页,本讲稿共151页
2、计划进度执行情况检查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对计划进度经常进行检查,以了解进度的快慢,保证计划的实现。
其计算公式:
计划执行进度(%)
=
第19页,本讲稿共151页
3、中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
水平法。指在计划制定中,以计划期最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为目标时,应采用的计算方法,即:
计划完成程度(%)=
第20页,本讲稿共151页
累计法。指在计划制定中以整个计划期内累计应达到的总量为计划任务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即:
计划完成程度(%)=
第21页,本讲稿共151页
(二)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中各个构成部分的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所得到的比值(即各部分占总体比重)。它说明总体的内部构成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指标(%)=
第22页,本讲稿共151页
结构相对指标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表明总体内部结构的特征
2、表明现象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通过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表明现象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第23页,本讲稿共151页
3、反映人、财、物利用程度及总体的质量结
构
相对指标可以反映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程度以及从构成上反映总体的质量。如企业中的有些利用率指标(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原料利用率等)以及农产品收购中的登记比重等。
第24页,本讲稿共151页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内,两种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条件下的指标数值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比较相对指标 =
第25页,本讲稿共151页
(四)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分析总体内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比例相对指标=
第26页,本讲稿共151页
(五)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性质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总量指标之比。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通程度和利用程度,常用来比较不同。其计算公式:
第27页,本讲稿共151页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比,所以强度相对指标一般用有名数表示,而且是复名数。如人口密度单位是人/平方公里,商业网点密度单位是个/平方公里。但是也有用无名数表示的。如,人口死亡率以千分数表示,流动费用率以百分数表示等。有的强度相对指标带有平均数的意义。如按人口均摊的医生数或病床数等。但它与严格意义上的平均数有本质区别。
强度相对指标有时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从而形成正逆指标,正指标越大,逆指标越小,说明其强度、密度、普遍程度越大。
第28页,本讲稿共151页
如果把分子和分母对换,则:
该城市商业网点密度=
计算结果表明,该城市每个商业网点为333人服务,指标数值越大,需要为人民服务的人数越多,商业欠发达,即表示强度越低,这是逆指标。
第29页,本讲稿共151页
强度相对指标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经济实力并便于对比分析。如人均国民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钢产量等。
第二,可以说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按人口均摊的医生数或病床数、商业网点密度等。
第三,可以考虑企业或社会的经济效益。许多重要的经济效益指标,都是强度相对指标,如利润率、商品流通费用率、资金占用率等。
第30页,本讲稿共151页
(六)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它是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动态相对指标(%)=
第31页,本讲稿共151页
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保持相对指标的可比性
相对指标是用两个指标相比较来反映现象间数量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对比的现象能否可比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若将不能对比的现象加以比较,就会歪曲事实真相,导致认识上的严重错误。
第32页,本讲稿共151页
要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运用
相对指标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对比,用一个抽象化的比值来表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变动程度,从而把现象的具体规模和水平抽象化了,不能反映出现象的绝对量的差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