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科学史》有感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买书了,吝啬之外,也是因为没了买书的冲动。但是这一本书有点唤回我原先的感觉,不过最后我还是没买,呵呵。
我猜想作者们受了汤因比不小的影响,或者说,他们从另一个角重新诠释了汤因比的思想。贯穿全书的一种看前300年,炮手和军事工程师们就已经搞出了很多使用 规则。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说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那么应该是技术更多的影响科学而非相反。
下面是牛顿的时代。
牛顿的确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他不但引领着整个近代的科学研究,而且更引领着整个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他将上帝构想成伟大的 钟表师,我们的世界按照上帝的意愿有序地走动。据作者们说,“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牛顿体系的政治翻版。当然, 我们也不应回避他的狭隘与癫狂,也许这正是创造力所带来的代价。
这一章里作者们再次提到了实验的作用。在17世纪,科学家们对此的态度并不相同。来自炼金术的传统将实验当作证实那些秘方之 类的实用“秘密”的方法;培根认为实验是为了提供事实以便日后的归纳分析(!);笛卡尔则主张哲学化的演绎,轻视实验的作用,他 认为实验主要是为了在多种可能的理论中进行选择。事实上,在那个时代,重复实验和重复实验的结果也难以预料,而公众的立场和态 度往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们说,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社会性过程。
接下来,我们终于要进入第四编——美丽的新世界。但是,我只有四天的时间了。
这本书和其他的介绍科学史的书籍的不同之处大概在于它没有把自己的视线局限在科学和技术的层面上。作者们始终关注经济的、 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各个层面的动向,整理出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
经济生活是由于许多活动环环相扣联结成的一个过程,某一个方面出现短缺,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但这只是旧系统的崩溃, 同时也预示着新系统的建立。工业革命也就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而发生的。教科书上的著名例子就是纺纱和织布的相互促进;而本书则 给出了炼钢、采煤、铁路之间相互促进的例子。
工业革命一巨发生,人类社会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工厂出现,新的劳动阶级(工人阶级)形成。新兴的工业文明促使新的思 想观念出现,其中以宣传自由贸易的亚当-斯密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马克思最为著名。
和前文一样,作者们指出,18和19世纪当中,科学仍旧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作者们举出了 18、19世纪之交的伦敦建造泰晤士河 上的桥梁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议会组建了两个委员会,一个由科学家组成,另一个由工匠组成。显然工匠一方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注 定失败,但科学家的一方甚至更加让人失望。
作为读到这个故事的读者,我想,这说明的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临一个极端复杂的大型工程的时候, 它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需要各个方面的统筹配合——甚至这一配合本身也足以成为一种科学。
所以,尽管19世纪的数学其实已经超出了如今一般大学理科的学习范围(当然不包含数学系),但是那个时候的数学家们依旧不能 拿出一个完整的模型来解决这种复杂的实际问题。
其后的内容大都是我很熟悉的,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内。不过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倒是有必要再说几句。这是个臭名昭著 的词,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我并不是要给种族灭绝作辩护,我只是想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应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