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新中国60年回顾与展望.txt

格式:txt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TX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中国60年回顾与展望.txt

上传人:nvlizqa 2014/10/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中国60年回顾与展望.tx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价值观变迁
60年间国人价值观念发展,主要体现在利益意识、自主意识、自强意识、平等意识的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20世纪50年代以来,正是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凝聚着一代人在集体大环境中去感受自身价值。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1957年以来的历次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个人利益往往被当作“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观念。在阶级斗争时期人们的利益意识、自主意识、自强意识等不断受到了抑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把社会的整体需求、利益与个体的需求、利益对立起来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同时,肯定个体需求与利益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强化了国民的自主、平等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然而在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也出现了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凸显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软实力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多年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直是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宣传,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宣传,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社会大力弘扬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越来越具有了广泛和积极的社会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对于社会风尚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经济回顾与未来发展
(一)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1、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转型
发展转型(一):从低成本时代转向高成本时代
过剩经济与高成本,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相继遭遇的两次大挑战。在新中国长期的严重短缺经济中,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中国企业发展,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已从过去的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遭遇到第一次挑战。第二次挑战主要是高成本时代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更多是依靠成本低廉而体现比较优势,也即成本优势,低成本时代一味拼资源、拼能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走到终结。
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资源瓶颈明显暴露出来。同时,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也在上涨。而对此,中国企业普遍心理准备不足,应对无方,最终陷入困境,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在高成本时代的中国企业要做的是:一要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企业要从核心技术创新、非核心技术创新、资源性技术创新中,选择切合自身的技术创新路径,深化体制改革。二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各种努力和改革创新,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新成本优势的获得。如摈弃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自身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