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寻非遗的未来.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寻非遗的未来.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4/10/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寻非遗的未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寻东林柳编的故事(下)
编导:夏宇摄像:吴超奇
预告:
柳编文化在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科技发达的现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应怎样传承。
又该如何保家乡这项特有的文化技艺。本(下)期《百家寻》将带你走进东林二小
和大家一起继续寻找东林柳编的故事。
口播:
寻万家灯火,晓百姓生活,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晚的《百家寻》,我是主持人XXX。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过着日益完善生活的同时,不知道您是否有留意到身边正在流失的东西呢。这些东西也许是艺术种类、也许是独特技艺、也许是日常经验,当然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百家寻》就来说说湖州东林一样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在将要遗失的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如何保护这门技艺,又怎样让大家了解这门手艺的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故事,一起去看看“非遗——柳编的未来”。
录播: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物品正是柳编制品,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柳器。曾作为日常工具的它们,现在静静的躺在学校的陈列室里。说起柳编,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柳编制成杯、盘等物品,外涂以漆作为日常使用,后来柳器被我国劳动人民不断研究、改进投入使用。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到了现如今,柳编制品因为生产力较低、容损毁、制作周期漫长等原因,慢慢的推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作为自古以来因当地居民善编柳器而文明遐迩的湖州东林镇的柳编文化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家乡文化的传承,湖州东林第二小学,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展开保护“非遗”柳编的工作。学校“柳编教学基地”的诞生也正尽自己最大所能的传承着这门将要遗失的手艺。
采访:梅老师
我是教数学的,现在兼职教一下孩子柳编。我开始接触柳编,从小的时候有记忆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柳编,家里面也是一门生计,奶奶、妈妈经常做这个,做好之后就卖给收购的人。
录播:正是因为从小接触柳编,梅老师对柳编有着很深的感情,当知道学校成立柳编教学基地时,就自告奋勇加入了这里,一直不求回报的坚持至今,除了,教好日常的数学课,梅老师几乎一有空就会来到这里,教孩子们柳编。当然也有许许多多像梅老师一样的常规课执教老师也踊跃的投入到了这个工作当中,为的就是给孩子们打造立体全面的柳编特色文化殿堂。
同期:
(柳编教学同期声,教孩子怎么编柳编)
录播:(教学中穿插配音)
2006年,东林二小以少年队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小手巧编织”活动,这正是现如今学校柳编制作特色教育的原型。之后,二小以柳编为重点开张了相关课程开发与整合,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扎实开展柳编教育与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采访:(孩子)
1.(小朋友你这个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的)现在,小时候看到过爷爷编过,但是不知道这个是柳编,现在学了才知道,(学了多久?几个月,还是半年多了?)1个月了(那你觉得难不难)还好,一开始觉得挺复杂,但是编着编着发现有规律就挺简单了。
2.(这个你小时候有看到过吗)看到过(在你们家普不普遍)不普遍,就几个(你们一般有用这个做什么?)用来淘米用的(学了以后觉得难不难)难的(觉得哪里难)就是插的时候有的时候不知道插哪。
录播:
在东林,许多孩子和他们一样从小就接触柳器,但他们几乎都不知道这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