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述动作电位有何特点?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全或无”现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
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
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然 四种基本形式,即: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
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 心收缩和等动收缩。
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 横桥再次摆动, 拖动 ( 1 )向心收缩
细肌丝又向A带中央前进一步。如此,横桥头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部前后往复地运动,一步一步地在细肌丝上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
“行走”,拖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滑行。由于 因而引起身体运动。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
每个肌节中的横桥的运动,最终使肌肉收缩。 在前, 长度缩短发生在后。 但肌肉张力在肌肉
( 3)收缩的肌肉舒张 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 直到收缩结束。 故这
当肌浆中的 Ca2+ 浓度升高时, 肌浆网膜上的 种收缩形式又称为等张收缩。肌肉向心收缩
钙泵被激活。 在钙泵的作用下, 肌质网把 Ca2+ 时, 是做功的。 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
泵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Ca2咪度降低,Ca2+距离的乘积。
与肌钙蛋白亚单位 C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
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 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 的, 尤其是在在体情况下, 更是如此。 由于在
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 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 肌肉收缩过程中, 往往是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
相互作用, 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 肌 服阻力做功。 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 要使肌肉
肉舒张。 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同样的力量收缩是
7. 试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不可能的。 如当肌肉收缩克服重力垂直举起杠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也可以用离子流学说来 铃时, 随着关节角度变化, 肌肉做功的力矩也
解释。由于Na+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得 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
多, 它有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 而离 同。
内流,K+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
幅度减小,即去极化。
(4)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肌细胞的阈
电位)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
而是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收缩耦联过程。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
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
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包括以下三个
主要步骤:
(1)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
到肌细胞内部
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
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
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2+S道开放,
Ca2+J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Ca2+浓度升高后,Ca2内肌钙蛋白亚单位
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构型发生改
会阻止细胞内K+勺继续外流,当促使K矽卜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矽卜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
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
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
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钟衡电位。
。
(1)兴奋—收缩耦联
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
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
产生兴奋。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
肌浆中的Ca2璇度瞬时升高。肌钙蛋白亚单
位C与Ca2+吉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
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
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一旦肌
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
桥即与之结合。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
而与之相邻的没有兴奋的部位仍然处在膜外
为正膜内为负的状态。由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内
液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某点附近又有电位
差存在,所以必然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
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该兴奋点,
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而形成局部
电流。其流动的结果触发邻近部位的膜产生动
作电位。就这样兴奋部位的膜与相邻未兴奋部
位的膜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不断地流动下去,
就会使产生在该点的动作电位迅速地进行传
播,一直到整个细胞膜都发生动作电位为止。
因此,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
的结果。
有髓神经纤维外面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