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病毒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病毒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本文采用三段乱序法编排(即基本按照高频、中频、低频进行乱序),部分遵循同项省略原则(即1、2、3并列,只列出1)和包含合并原则(即1包含2、3,只列出1赫法则。是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确认病原体。包括Isolation(分离)、Pure culture(纯培养)、Inoculation(接种)、Re-isolation(再分离)四个步骤。
38、Rivers法则:1、特定病毒与疾病有联系,分离出病毒;2、培养;3、证明培养物的滤过性;4、在原始寄主或细胞中产生类似病害;5、重新分离出同一种病毒。
39、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两个主要突起物之一,是作为病毒吸附蛋白的一种糖蛋白。
40、包涵体(inclusion body):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也作包含体。包括病毒的聚集体;病毒的合成部位;病毒蛋白和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非病毒性包涵体。
41、空斑(plaque):病毒使宿主细胞裂解或生长迟缓而在细胞生长的背景上出现的透光斑点。
42、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
43、血凝作用:病毒结构蛋白凝结血红蛋白。
44、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除以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即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45、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离心除去未吸附的病毒,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包括吸附期、潜伏期、裂解期,另见9、隐蔽期)
46、可逆吸附:随机碰撞而接触,由静电引力或氢键引起的吸附,无特异性(非细胞颗粒也可吸附)。
47、装配(assembly):亦称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48、非增殖性感染(non productive infection):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包括流产感染、限制感染、潜伏感染)
病毒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病毒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病毒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49、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50、病毒种的概念:一个基本分类单元,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物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51、株系(strain):同一病毒的不同系或分离物。病毒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