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地城市重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议和指引刘亚丽,余颖,陈治刚摘要: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大范围城市硬化带来严重的排水危机,导致城市成为洪灾内涝引爆的核心。本文针对山地城市重庆的自然环境、降雨产流、水资源环境特征,提出建设透水吸水、防洪排涝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议和指引。旨在以低冲击开发、经济可行、生态排水、循环利用为原则,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完善绿地系统、注重高透水透气地面规划、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健全排水防涝体系,构建“城市海绵综合体”,维护城市水循环,保障城市水安全,保护城市水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山地城市 海绵城市 防洪排涝 雨水集蓄利用 城市水安全 ,城市土地成为稀有资源,常常被大面积地采用硬化铺装。城市则被大量的混凝土建筑、水泥地面、柏油路面所充斥,导致土壤岩层压实、透水系统破坏、渗水功能丧失,城市“皮肤”坏死。致使本应成为城市重要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在极端气候变迁下,引发严重的暴雨、洪流、内涝、干旱、水污染以及热岛效应,城市变成灾难引爆核心[1]。 2014 年3 月,住建部城建司印发《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理念:“开展城市绿地雨洪利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及应用示范研究;制订《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技术规程(草案)》,修订《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选取试点城市建设下沉式绿地等示范项目,实现城市绿地调蓄雨洪等“城市海绵体”功能”[2] ;2014 年10 月,住建部颁布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旨在指导城镇的冲击开发雨水系统规划和构建。 2.“海绵城市”内涵及发展态势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早在2010 年,中国台湾地区全球气候变迁研究专家柳中明,在《气候适应城市》一文中,就提出了“海绵城市”构建理念:“将城市改变为海绵,大雨时吸水防洪,大热天时释水降温。”[3] 2000人交流群432529468,仅限注规考试!!2012 年 7 月北京中心城区在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导致严重内涝灾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莫林以及诸多国内学者对此进行深刻思考,纷纷提出通过完善生态雨洪调蓄系统,构建“海绵城市”,维护自然水循环,保障城市安全[4]~[7] 。“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内涵十分丰富,综合起来就是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洪水为友,将雨水视为宝贵的资源进行渗透、调蓄和利用,以城市、绿地、山体、水系等要素构建城市的“绿色海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透水渗水,维护城市正常“呼吸”。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化,加强高透水、高透气地面铺装,强化雨水渗透、滞留和储存,改善城市“呼吸”系统。防洪减涝,保障城市安全。与蓄洪治洪设施相配合,将雨洪调蓄系统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将工程技术与生态设计相结合,达到暴雨期间防洪排涝减灾的目的。滞水保水,缓解城市水危机。干旱炎热或缺水期间,充分利用收集和储存的雨水,为城市提供充足水资源,同时达到释水降温的目的,有效缓解城市水危机。补偿地下水,维护正常水循环。雨水通过“城市海绵体”过滤、净化、渗透,有效地补充地下水,促进水资源系统正常循环。修复水环境,提高自然承载力。将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将城市建设成为高承载的海绵体,达到净化水体水质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国内城市构建“海绵城市”的态势 2014 年3 月至今,国内部分城市南京市和青岛市,回应《住建部城建司2014 年工作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并付诸行动。南京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启动了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和相关管理办法的研究和编制工作,积极推进雨水综合利用:加快编制《雨水综合利用规划》、《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出台《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加快出台雨水利用配套激励政策;逐步加大雨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力度[8]。青岛市提出了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专门成立雨水利用专题研究小组,编制《青岛市城市雨水利用调研报告》,并提出适用于青岛市的雨水利用模式;积极协调开发商开展雨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用于小区景观和绿化。国内构建“海绵城市”的经验对策主要是通过加强雨水的集蓄、渗透、利用,来增强城2000人交流群432529468,仅限注规考试!!市吸水、保水、释水能力,提高城市自然环境承载力。即城市雨水通过渗透、收集、集蓄,经过生态或工程化处理后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回用于工业、生态环境、市政杂用、绿化等方面,即可促进雨水替代自来水实现分质用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又提升了城市雨水收纳控制能力,大大减少城市内涝压力,减轻初期雨水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建议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