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液血细胞
一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无核、双凹圆碟状。
:成年男性:(~)×1012/L
成年女性:(~)×1012/L
(血液血细胞
一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无核、双凹圆碟状。
:成年男性:(~)×1012/L
成年女性:(~)×1012/L
(Hb):红细胞内主要的蛋白质,运输氧的主要物质。
Hb的浓度,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一 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一 红细胞
正常值: 男: <15mm/h;
女: <20mm/h
测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客观指标——红细胞沉降率。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一 红细胞
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血浆因素
当血浆白蛋白↑→血沉减慢;
当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血沉加快
(2)红细胞因素
严重贫血 血沉加快
红细胞增多症 血沉减慢
在红骨髓
在循环血液
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的生成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1)前提条件:
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血液生理
(2)造血原料:合成血红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1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缺铁性贫血
血液生理
(3)造血原料:成熟因子 维生素B12和叶酸
1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液生理
(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
(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
合成血红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3)有促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
维生素B12和叶酸;铜和锰。
1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2 雄激素
肾性贫血
雄激素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血液生理
3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
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
在脾脏中被吞噬细胞吞噬
脾性贫血
二 白细胞(WBC)
一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是(~)×109/L
新生儿白细胞总数是:(~)×109/L
有粒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二 白细胞(WBC)
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
白细胞
有颗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20%—40%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
3%—8%
二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白细胞
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二 白细胞(WBC)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吞噬志贺杆菌
二 白细胞(WBC)
2 碱性粒细胞:
肝素:
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二 白细胞(WBC)
3酸性粒细胞:
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