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呼吸道病毒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页,共49页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nfluenza )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是英国人john huzxam在1743年创造的字,他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 infuenza di freddo”,即“寒冷的影响 ”。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七页,共49页
常见症状
发热 (up to 39)
畏寒
肌肉酸痛
出汗
咳嗽
鼻塞
咽痛
头痛
厌食
乏力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八页,共49页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49页
流感的防治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49页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
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病毒体积大
(-)ssRNA不分节段
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G、F蛋白)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一页,共49页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
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
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二页,共49页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
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
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感染
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
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三页,共49页
麻疹病毒的传播
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
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四页,共49页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CD46为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五页,共49页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12天
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
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
4天后消退,脱屑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六页,共49页
柯氏斑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七页,共49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八页,共49页
麻疹的并发症
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
消化道 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营养失调
神经中枢系统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九页,共49页
麻疹的治疗
控制高热
保持室内湿度
及时补液
注意饮食营养
儿童应补充维生素A
注意并发症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页,共49页
麻疹的预防
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
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
7岁时再次免疫
孕妇不宜接种疫苗
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一页,共49页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有包膜,单链负义RNA
两种表面包膜蛋白HN和F蛋白
另外有四种结构蛋白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二页,共49页
传播方式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病毒
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三页,共49页
致病性
潜伏期2~3周
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
入血,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
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
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
病
可获牢固的免疫力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四页,共49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五页,共49页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分离时可取患者唾液、尿液或脑脊液
在鸡胚羊膜腔、鸡胚细胞内培养增殖
血清学诊断病毒特异性的IgM或>4倍上升的IgG
血凝抑制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
预防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