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十二五”道路高效运输应急体系 建设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十二五”道路高效运输应急体系 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企业资源 2012/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十二五”道路高效运输应急体系 建设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3:
“十二五”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录
一、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一)取得的成绩 7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二、“十二五”期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一)形势 78
(二)要求 80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83
(二)基本原则 83
(三)建设目标 84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 84
(二)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85
(三)建立道路运输应急资金保障制度 87
(四)加强道路运输应急队伍建设 89
(五)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92
(六)加强道路运输应急物资保障建设 94
(七)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 94
(八)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 94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97
(二)加强组织领导 97
(三)加快专业应急人才培养 97
(四)完善道路运输应急法律法规 98
(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98
一、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道路运输应急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道路运输覆盖范围广、通达程度深、时效性强、机动灵活等特点决定了在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公共事件、重点物资运输等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03年的“非典”、04年媒电油运紧张、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
与铁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不同,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货运的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体经营分散,车辆流动性大,应急运输组织难度大。因此,如何适应市场化要求,建立完善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形成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长效机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加强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对于夯实国家应急体系基础,完善国家应急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取得的成绩
随着道路运输行业承担应急运输保障任务的不断增多,尤其是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的几年里,全国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强化我国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奠定了实践基础,并圆满完成了大量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任务。以抗震救灾为例,在“”汶川大地震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中,动员人力之广,调集运力之多,涉及范围之大,运输任务之重,保障难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创造了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的历史纪录。据统计,从2008年5月12日至8月底,四川省交通厅抗震救灾运输保障指挥部累计接到派车指令5000多单,调集客车2223辆、开行3233车次、运送救灾人员和转运受灾群众10万余人,调集货车6391辆,开行13975次、,单日最大用车辆达到1029辆,道路运输为抗震救灾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2005年原交通部制定和发布《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始,各地交通部门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相继制定了地方公路交通应急预案。并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道路运输的应急保障特殊性和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编制了应急运输预案,涉及重大疫情突发、夏收秋收、春运等重要时期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为提高道路运输应急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奠定了制度基础。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道路运输应急处置预案》、《浙江省雨雪冰冻灾害公路运输旅客滞留应急处置方案》等。

各地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全国交通系统基本按照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成立了道路运输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初步构建了部、省、市、县四级应急组织体系,负责应急指挥与协调、应急日常管理、现场指挥等工作。在抗震救灾期间,四川省运管局在省交通厅的领导下,成立了抗震救灾道路运输保障指挥部,各受灾市(州)、县(市、区)在各级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地方道路运输保障指挥部,从而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应急运输组织体系,为有序开展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各级道路运输应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加强道路运输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强涉及突发事件的危险源排查,着力推进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