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第 1 页 共 个职业。在英国高校里,我主动担当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本科生、探究生教育,新课程的开设等。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既汲取国内教育注意根底造就的优点,同时也结合英国教育注意造就学生独立思索实力和创新意识的特点,踊跃探究高层次人才造就的最正确途径。11017年我被布鲁内尔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4年被任命为副校长,分管探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工作中,我对英国的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相识,包括人才造就体系、课程设置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科研管理体系等。同时我在学校里担当两个很重要的委员会主席,教学委员会和探究型探究生委员会。这几年我始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对国外的高等教育和人才造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对国内外高校高层次人才造就有了更加深化的思索。工作期间,我获得了更多和国内教育界沟通的时机。这些年来,国内有30多位学者到我所在布鲁内尔大学的探究室进修和合作探究。同时,我每年都回国好屡次。我踊跃参加国内电力改革工程,到很多省网去实地考察,并担当了联合参谋。21世纪,世界各国对电力都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国电力每年新装机容量相当于英国全国的总装机容量。在中国,能源和电力的开展面临更大的挑战、机遇和技术创新。 2007年,利物浦大学邀请我出任该校副校长,同时兼任在苏州的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是由教育部批准的“强强联手”的中外合作大学,是可以实现将中英教育优势相结合的有机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感到中外高等教育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中国经济开展到今日,急需有创新实力的优秀高端人才。在英国任大学副校长的经验,给了我对高等教育思索和实践的珍贵时机,我盼望对祖国的人才造就有所作为。 回清华大学工作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我是从清华出去的,彼此都比拟了解,有这个时机,我当然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不少人问我,你在英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此时此刻放弃那边的一切回来,不感到惋惜吗? 可我认为,能推动中英两国间的教育、科技、文化沟通,是我最情愿做的事。我盼望成为中英两国教育科研沟通的桥梁。我想,是祖国造就了我,是国内众多教师造就了我,我在国内学有所成后在英国工作了将近20年,积累了珍贵的工作经历,是时候回来为祖国做些事情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学和科研,是在大学工作的主体。明确了主体,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前我每次回国沟通访问,都是以客人的 身份,此时此刻回来工作,成为主子了。虽然在国外打拼了近20年,得到了当地社会的认可,也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但回国后将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即将倾我所能为国家建立和科教事业的开展奉献力气,我感觉特别兴奋和骄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开展和成就。接下来的30年,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比方产业构造的调整,经济的开展,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缔造”的转变等等。假如说前30年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后30年就要在科技创新方面上一个台阶。中国要在世界上站得更稳,走得更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