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章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大群必须在无氧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asseter咬肌and neck muscles
Fig. 1. Contraction of facial musclesproducing risus sardonicus (苦笑面容;痉笑)
Tetanus in a 46-year-old man, Manila. Muscular spasms, abdomen and limbs, from tetanus due to shell fragments wound on hand
Fig. 2. The deep wound in the left great toethat became contaminated with Clostridium tetani.
Severe case of adult  tetanus. The muscles in the back and legs are very tight. Muscle spasms can  break bones  痉挛
This baby has neonatal tetanus. It is completely rigid.
This baby has tetanus. He cannot breast feed or open his mouth because the muscles in his face have become so tight
2. 防治原则
(1)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形成。
(2)人工主动免疫:破伤风类毒素(toxoid)或白百破三联疫苗( trivalent vaccine )。
(3)人工被动免疫:感染早期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4)治疗原则
① 抗毒素:早期、大量应用,中和游离外毒素。
② 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无鞭毛,有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繁殖快,代时为8 min。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多数菌株产生双层溶血环;在蛋黄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出现Nagler反应;在牛乳培养基中形成汹涌发酵。
在疱肉培养基生长
双层溶血环
汹涌发酵
Nagler 反应
1. 致病性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有些外毒素即为胞外酶,有荚膜,侵袭力强。外毒素有α、β、γ、δ、ε、ι、η、θ、κ、λ、μ和ν12种。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肠炎。
2.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3. 防治原则
(1)伤口及时处理,改变厌氧环境。
(2)对于“气性坏疽”,要清除感染部位的坏死组织,必要时须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3)早期可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同时用大剂量青霉素以杀死病原菌及其他细菌。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C. botulinum)为G+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有周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 min即可被破坏。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强,经胃液作用24 h也不被破坏,故易进入小肠,被吸收进入血循环。
1. 致病性 主要是肉毒毒素的作用,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肉毒毒素的主要特点是:①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②毒素经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并保留在神经肌肉接头处;③毒素由细菌死亡自溶后释放。
1、食物中毒:为毒素性食物中毒,而非细菌感染。肉毒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胃肠道症状很少见,主要为运动神经末梢麻痹。
2、婴儿肉毒病:1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其肠道的特殊环境及缺乏能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群,当食入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的食品后,芽胞发芽、繁殖,产生毒素被吸收而致婴儿肉毒病。严重者因呼吸肌麻痹可导致婴儿猝死。
3、创伤感染中毒
2. 防治原则 肉毒中毒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监督。对患者应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多价抗毒素。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主要种类
革兰阴性
革兰阳性
杆菌
球菌
杆菌
球菌
类杆菌属
Bacteriodes
韦荣菌属
Veillonella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