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有感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作者小巫认为,中美根底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培养“考生"还是“学生”的问题?“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本”。虽然我们常常嘲笑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同样有“治标不治本”之嫌,而西方教育注重从自然中学习、从理论中培养生存和适应社会的才能,虽然中国孩子在各种国际奥赛中屡创佳绩,甚至把西方人的语言都考成比西方人还好,,耶鲁大学曾经想在中国举办夏令营,“全封闭式,为期两周,由耶鲁大学派出老师,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和培训重点在于以下几点:(精品文档请下载)
* 具备独立生活的才能;
* 可以独立考虑;
* 擅长解决问题;
*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敢于挑战权威。
* 发现自我、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结果报名者寥寥。很多家长“问孩子们能学到什么?能多会几百个单词?能多说多少英语?有考试吗?有证书吗?(耶鲁夏令营:孩子们的成绩是可以独立演示一场自己独创的power—pointpresentation)那有什么用?我们怎么跟亲戚朋友说得出口?我们可不在乎孩子是否具备独立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我干吗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考虑?她学会独立考虑了,还听我的话吗?她不听我管教了,我这不是鸡飞蛋打吗?她学会挑战权威了,回到学校,还能舒舒坦坦地过下去吗"
(精品文档请下载)
小巫说:"假设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只紧盯着眼前的那点儿利益,还要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仅会消灭孩子的前程,甚至会拖累整个国家的开展。”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发人深省的警钟。(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这是《成长》一书中的一章的题目。讲的是小巫和儿子SAM因为对电视里一个画面的认识不同而争论的故事,小巫认为那个画面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她6岁的儿子SAM那么认为是另一个意思,而SAM非要妈妈同意他的看法,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小巫说:“我和你不一样,你可以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我爱你,但我不一定和你的看法一样,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大意)。小巫没有强迫孩子认为妈妈的认识是对的,也没有要求孩子听妈妈的话,而是说:“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精品文档请下载)
在我们的受教育过程中,估计鲜有听见这样的对话,我们的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听话”。这和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不止是孩子,大人在外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家那么要“孝顺父母”、“听爸爸妈妈的话”。而当我们长大,尤其是脱离了学校、家庭,进入剧烈变革中的复杂的社会,很多温顺听话的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了,开场迷惑混沌、不知所措,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烦恼.(精品文档请下载)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首先是和孩子划清界限,父母的考虑代替不了孩子的考虑,父母的认识代替不了孩子的认识,孩子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而不是仅仅通过成年人的告知和灌输;和其告诉孩子“真理",不如和孩子一道去接近真理,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真理.(精品文档请下载)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还表达出:虽然父母难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