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310过秦论教案(第三课时).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10过秦论教案(第三课时).docx

上传人:qnrdwb 2022/3/3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10过秦论教案(第三课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3。10 过秦论(第三课时) 教案(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和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自假设也。
译文: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自然和以前一样。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可以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和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和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假设”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假设”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精品文档请下载)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方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根底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精品文档请下载)
继续研习新课:
1.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和“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络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精品文档请下载)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地位 出身 军队 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和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 ”,,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 ,也不是因为秦国的 不强大和 条件发生了变化。(精品文档请下载)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表达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 "和“ ",而是因为秦“ ”。(精品文档请下载)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方法是“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 ”之贤、“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精品文档请下载)
2第5自然段导读:
课文“顶习提示”指出:“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如“提示”所言,“用了比照手法”。作者如何运用比照手法?用来比照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